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新发现的陈文龙诗赋手稿
2006-05-24 21:24:27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陈文龙(1232-1277年),福建兴化军(今莆田)人,是可与文天祥"隆名并峙"同为"一代忠贞"的南宋名臣、儒将和抗元民族英雄。笔者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近30篇有关陈文龙及尚书庙的文章。在介绍陈文龙的生平事迹时,只提到他于景炎二年(1277年)春,被元兵从兴化军押送合沙(今福州)途中写的《元兵俘至合沙·寄仲子》七律诗一首和此前写的一篇《重修卢氏族谱序》。此外别无其他。诗曰:"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厉鹗《宋诗纪事》卷75)今人对这首诗评价说:可与唐代张巡《守睢阳》和文天祥《过零丁洋》诗相媲美,都是流传千古的爱国主义绝唱。

      陈文龙与文天祥同朝为官。其家世、出身、仕途、学识、文华、气质、节操、品格与死难极为相似。在《宋史》均有传。700多年来,文天祥却史不绝书,名闻遐迩,影响全国,妇孺皆知;而陈文龙却默默无闻,人们知之甚少,甚而一无所知,影响只及闽中一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明清以来直至今天,我省地方史专家对陈文龙研究和宣传不力,即使接触到了,刊发的也只是一些大同小异、缺乏力度和深度的文章,影响甚微。其次,研究者翻遍史乘,除陈文龙《寄仲子》诗外,难觅到他传世的诗文,所以知道人不多,也就谈不上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

      最近,笔者看到去年7月发表在"复兴致远论坛"和"易网部落"上的文章:一为湖南收藏家唐人先生的《世之孤本--南宋陈文龙诗赋手稿探秘》;另一为森林先生的《湖南惊现南宋陈文龙手稿》。唐人先生介绍了他收藏的两册陈文龙诗、赋手稿,并经作者本人从手稿纸质和墨色、书法特征、字迹比对、宋代避讳、钤记印章、作者亲人评语等诸方面,论证认定:确是陈文龙手稿真迹无疑;写作时间的跨度,初步推断大约在南宁德祐元年(1275年)和二年春,陈文龙因力主抗元壮志未酬,辞官归里游历三湘时所作的。

      这两册陈文龙真迹手稿,在湮没了700多年后重见天日,诚为文史界的一大快事。为陈文龙研究填补了空白,具有重大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手稿一为五言试帖诗稿,冠名《整暇诗草试帖》,录诗317首,为试帖诗体裁。根据作者的爱憎和一贯忠君报国、抵抗侵略的思想,多取自此前古人的名言佳句;另一为赋稿,冠名为《整暇赋草(中)》。据唐人先生研究认为:从书名《整暇赋草》的括号内的"中"字,赋稿原拟写上、中、下三册。上册在战乱中已佚;下册在陈文龙就义前尚未写成;所以传世的只有中册,即今日新发现的《整暇赋草(中)》。这两册诗、赋手稿流落民间,因时间久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虫蛀、渗水、破损、发黄和粘页等。但从中仍可看到诗、赋两册的完整性。"如能引起有关学术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早日实现影印出版,或有一个好的收藏环境,将为广大学者提供丰富的历史研究资料"。

    兹录诗稿中几首如下,以飨读者先睹为快和景仰抗元英烈的心情。

      其一《状元归去马如飞》:"独占鳌头日,殊恩拜紫微。旋归人快睹,迅速马如飞。走看长安遍,鞭随古陌挥。杏花三月艳,芳草七驺肥。奚借明驼送,聊凭口口口。故乡忘远近,喜色动旌。书定传金帖,标先夺锦衣。经纶仍报国,讵止慰庭闱。"

     其二《清凉居士》:"解柄归来日,骑驴岁月长。闲居仍感慨,烈士托清凉。莼菜深机远,梅花傲骨强。寒心图自处,炙手让人忙。于越耽游迹,西湖洗热肠。冰天名将泪,风雪散仙狂。身世甘同佛,行藏且返乡。六桥三竺路,千古吊蕲王。"

     其三《梨园子弟白发新》:"细数梨园事,摧残子弟春。青年今已迈,白发渐添新。无复言丞相,何堪忆美人。雨铃空制曲,脂粉总伤神。    当时舞,鸾歌此地呻。血香金屋老,菊部玉楼频。皓首谈箫管,红牙记笑频嚬。只余长恨在,切莫话蒙尘。"

     其四《知更雀》:"灯下勤王政,    空堂声。未须龙代漏,特假雀传更。每夜能如约,终宵不爽衡。笼中筹欲报,户外拆争鸣。"

     这些诗,有中状元后喜悦心情的倾吐;有对抗金名将韩世忠的深情悼念;有切恨丢失半壁江山的痛楚;有因政见不合辞官后隐姓埋名的苦衷;有隐遁后到三湘漫游抑郁的心态;有对权奸贾似道愤怒的抨击等。总之,陈文龙把喜怒哀乐融在317首诗稿中,是他一生艺术成就极高的精品之作。

   (林精华)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