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冶城位置新旧地名对照考
2006-05-22 18:42:40  作者: 陈奋隼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由于福州的中轴线——自屏山南麓至烟台山北麓的再一轮改造摆上了市政府议事日程,人们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史的议论又热了起来,其中对冶城的议论尤多。

      司马迁在《史记o东越列传》中说:"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班固在《汉书o闽粤传》中也对此作了记述,文字上所不同的是把"都东冶"写为"都冶",其它地方则与《史记》相同。由于这座闽越国都城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就已湮灭,加上史志对无诸及冶城的记载既少又简,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可靠的记录,致使千百年来,冶城的城址不详。

      这"冶"在哪里呢?清林枫的《榕城考古略》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图志谓在今藩署北里许。《三山志》言:闽越故城在今府治北二百五步。以势考之,当在今城隍庙迤北至诸古岭等地也。"藩署、城隍庙和诸古岭的古地名,究竟在哪里?笔者为此查阅了相关史料与民国八年(1919年)《福州城区图》,并到屏山一带实地考察,把新旧地名加以对照,并说说个人看法,期以抛砖引玉,澄清详况。

      春秋时期,福州冶炼技术相当发达,出了不少冶炼能手。相传当时铸剑名师欧冶子,曾在屏山东支一座小山旁的一口池边,为越王允常铸剑,当年欧冶子的淬剑处,即现存于省财政厅生活区内,俗称剑池的欧冶池。冶山就因近欧冶池而得名。冶城则因冶山得名。

      汉时冶山有两个,一在福建福州,一在江苏六合。"东"是方位词,福州的冶山在中国的东部,司马迁所说的"东冶",应是指福州的冶山,而非江苏六合的冶山。因为当时江苏的冶山是汉吴王刘濞的铸钱处,不是闽越王无诸的领地,与闽越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由此可见,《史记》中的"东冶"与《汉书》中的"冶",是指福州冶山这一地方,"东冶"即"冶"。无诸的闽越国都城--冶城,就建在福州冶山一带。这是福州历史上的第一座城池。

      无诸所建的冶城,由于受当时国力制约,只能为王族与士兵提供住所,所以冶城虽为王都,布局却无须过大。福州自古多山少平原,汉时,今日的福州城区尚未露出水面,屏山在当时不过是一个险峻的半岛,其南面除乌山与于山以岛屿面目立于水中外,其余则是一派水乡泽国,系小海湾一个。这种地理环境应该说很适合无诸建城的意愿,也符合古诗:"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的意境。

      清时藩署、城隍庙、诸古岭位今何处?从民国八年《福州城区图》与有关史料看,藩署在今省卫生厅院内;城隍庙在今冶山南麓,城隍街北;诸古岭在今省林业厅院内。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今城直街民宅旁,清嘉庆初年福州知府何茹莲所题石刻--"冶山古迹"四个大字,及欧冶池遗址,就不难看出当年无诸相形度势,依山垒城的大体范围。

      有人认为冶城位置当在诸古岭以南。依这种说法,冶城的北面当是今日的冶山路。笔者以为,这器局未免太小了点。这也不合清林枫的《榕城考古略》中所说:"越王山在城北,半蟠郭外,周迥数里。其南于屏山……"的说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汉冶城的南、北、东的位置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其南向起于城隍街北侧,冶山南麓之城隍庙,北靠华林路南侧,东自城直街旁冶山东麓而始,那西至何地呢?当代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距今不过十余年的上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通过考古发掘,在冶山至屏山一带地下,发现了汉代建筑遗址和文物,经权威部门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鉴定,证实了它们都是西汉初期闽越国的文化遗存,这些历史文化遗存虽在汉武帝灭闽越国后被毁得支离破碎,但它们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冶城城址的珍贵实物资料,使冶城在西边的位置更加明确。那就是在西湖东岸今北大路一带。考古的实物证据,不但有力地证实了冶城在福州冶山一带的论点,也使冶城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积淀的古城的四至位置更加明朗了。这也符合元《文献通考》中:"闽越王无诸都冶,依山置垒据将军山、欧冶池以为胜"的说法。

 

【责任编辑:冯平】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