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潘渡古今
2006-05-22 18:41:19  作者:郑寿安  来源:福州晚报  【字号

               
      历史题材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刚播完。人们为施琅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统一而津津乐道。电视剧曾讲到施琅复出,从京城回福建时,姚启圣分两路派人载道迎接。其中一路地点在潘渡。潘渡在何处?潘渡位于连江县西部,毗临福州北岭(北麓)。史书记载:"夫潘渡虽在光临一里,而北达福宁,以迄杭郡,实为闽浙孔道。"它距连江县城约10公里。潘渡既是溪名,系鳌江中游,又是地名,古之驿道通过;也是渡口名。此地地势险要,山高流急。

      潘渡"汇上溪之水,入江而达海"。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溪上开始架桥,由知县阮圭建木梁桥,曰"惠政桥"。后来又六建六毁。绍熙年间(1190-1194),当地名绅郑逢辰与帅守王安居花钱二万缗同建起18孔石桥,长约250米、宽6米、高约14米,名曰"安利桥",沟通两岸,便利行人车马,历年最久。明崇祯年间,郡人曹学亻全同知县沈士奇同募建,花了4年时间,才建起一座桥。可是到了顺治三年(1646年),黄斌卿统兵过此,军士遗火,酿成火灾,桥毁。这是惟一一次桥毁于人祸,其余都毁于上游突发的山洪。曹学亻全建的桥虽然毁了,却为潘渡留下了英名与不朽诗篇。其诗曰:"为山成一篑,离水若千寻。世态原浮寄,行人仍古今。微躯无倦意,贤宰有同心。因忆桥成事,全资物力深。"桥毁后,诗人孙昌裔悲凉地吟哦道:"官路横江北,残桥立水西。雨销虹影断,秋老雁声凄。竹院沉荒径,石碑没旧题。济川人不见,长望绿波迷。"

      桥毁后,以船为渡。但终因私渡经常苛刻与怠慢来往客人,怨声载道。到了乾隆十六年(1751年),郑逢辰之裔郑道乔与其族人等捐祠田27亩,"以租为直",作为渡工年资,"设渡以济"。督抚批准,"勒石桥旁,以垂久远"。过潘渡,翻北岭,可达福州;过潘渡,往北走,可抵罗源,直通浙江,远达京都。于是,省城士人学子,来往商贾,络绎不绝。相传,理学宗师朱熹当年为避"伪学"之祸,曾流寓连江丹阳,后欲取道福州北岭返回建阳。然而,路过潘渡时,闻知北岭已设防抓捕,只好在潘渡的贵安村过夜,而后折进小仓山路,由古田归去。他在贵安度过了提心吊胆的一夜。由于贵人朱熹的来到,且平安路过,"贵安"村名因此而来。

      如今,潘渡是个乡镇,一条宽敞公路爬山跨水由此经过。河上建有拦河坝,引河水分南北渠道,灌溉敖江平原。改革开放以来,乡镇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此旅游的人们,从溪旁古石刻和苍劲的古榕树,依稀还可寻觅到当年的古渡码头和远去了的年代旧桥遗址,发忆古之幽思。潘渡河里产一种名贵鱼种--鳜鱼,是席上珍品。贵安也因地出温泉,近年又建起高尔夫球场而成为旅游度假胜地。"观古渡、品河鲜、浴温泉",成了游人的一种享受与时尚。
                          

【责任编辑:冯平】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