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朱紫坊应起“活化石”作用
2006-05-16 22:00:16  作者:朱毓松 冯桦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三坊七巷、朱紫坊是我国城坊历史的活化石,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专家潘敏文、林从华对其进行了2年的深入调研后提出,要从保护整体环境以及构成街区传统风貌环境入手,在充分尊重其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对三坊七巷和朱紫坊进行保护性更新。

前生:古代城市坊制典型代表之一

      自唐代以来,福州的坊巷格局已形成,至今仍沿袭"三山二塔一江"的传统城市空间格局,并以八一七路为中轴线的自北而南贯穿全城的城市发展轴。

        所谓三坊七巷,即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等三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屁巷等七巷,呈现出三纵(街)七横(巷)的空间结构,位于福州旧城区的西南,占地约44公顷 ,坊巷内现存明清古建筑268幢。三坊七巷在历史上居住过上百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遗存文物古迹众多,如民族英雄林则徐、中国船政文化的创始人沈葆桢、启蒙思想家严复等。

      与三坊七巷相隔不远、位于安泰河--唐罗城南护城河边占地约16公顷的朱紫坊,街区空间格局收放自如,坊巷交错。朱紫坊昔日具有类似南京秦淮河的水巷风情和恬静、舒适的传统生活情调,历史上仅进士便出了不下6人,可谓"朱紫盈门",在太平兴国中即设有全市的文化中心--孔子圣庙,清代管理全省教育行政的机构--提督福建学院署也设于此。   

今世:喧嚣尘世中的一片净土

      由于城市建设发展,昔日的杨桥巷已经扩建为宽阔的杨桥路,吉庇巷、光禄坊也消失了,"三坊七巷"实际上只剩下了"二坊五巷"。

      潘敏文、林从华两位专家调研发现,目前,两个街区内现存的大部分文物建筑和遗迹已破败朽垮,很多名人故居和古迹已被改作他用,残留下来大量的木结构古民居也由于年久失修而严重破损。乱搭建、乱排污、乱停放、乱张贴现象较为普遍,建筑密度过高,多数木结构老式建筑防火能力较差,且巷道狭窄,纵深较深,消防车无法进出,现仅有17个消防栓,且多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敷设,存在严重的消防隐患。排水、排污系统陈旧,缺少绿化……

      调查发现,两个街区有53%的居民对拥有古建筑感到自豪,61%的居民肯定了三坊七巷和朱紫坊传统街区的重要价值,居民们纷纷呼吁对三坊七巷和朱紫坊进行有序保护改造。

来生:民居博物馆

      潘敏文、林从华两位专家认为,传统街区的保护规划首先要从保护它的整体环境以及构成街区传统风貌环境的各个要素的外貌特征入手,充分尊重其历史真实性,保护更新后的三坊七巷将是福州市的民居博物馆、文化名仕汇聚的传统风貌街区。

      三坊七巷与朱紫坊是研究我国棋盘式格局城坊历史的活化石,其坊巷空间格局必定是其精华之所在,是三坊七巷与朱紫坊的背景和依托,是保持其原有历史文脉的物质保证。对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传统街巷空间格局的保护,专家认为主要从空间结构、空间界面、空间节点、空间尺度和比例入手,在文物古建筑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保存历史文脉信息,继续其原有功能是最有利于文物保护利用的方式。

      在传统街巷空间中最能牵动老百姓的感情的,当属那些熟悉、亲切又日渐远去的传统风物。三坊七巷和朱紫坊现存的古牌坊、古门楼、古树、古井、古亭、古建筑门口的门罩门斗、入口的照壁、内部的回廊、楼上的美人靠以及门窗上的木雕都应该严格进行保护。增加街巷绿地、小广场、植物藤架、花廊和座椅,让街区内的的居民能有消闲、聚会、纳凉、饮茶、听书、聊天的好去处。

      保护传统文化,尊重地方风俗,在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内开辟步行街,引入做"土人囝"、扎花灯、车角梳、制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做绸伞、纸扇、软木画等传统手工艺;在节日里恢复舞龙、舞狮、展花灯、猜灯谜、竞龙舟、坐花轿、游园等传统风俗;修复并开放衣锦坊16号内始建于明代的古水榭戏台,让闽剧、评话、十番音乐等故土乡音重新在古老街巷内回荡。

      两位专家认为,真正的文物古建筑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再生的,应以人类的合理活动赋予其新的活力并提升其原有价值。这样,传统建筑不仅自身得到保护,而且将推动其周围地区,甚至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有效利用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传统街区,并且继续发挥其原有功能,合理地给予它在城市功能和景观方面应有的地位,融入到现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并赋予新的活力,是对此历史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利用方式。

      (福州晚报记者 朱毓松 冯桦)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