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史迹拾遗
2006-12-25 10:15:40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李厚威

  近来,我市有关“三坊七巷”的史料专著逐渐多起来了。已出版与拟出版的作品,都会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宣传,发挥先导作用。虽然,挂万漏一在所难免,我想还是应把知道的尽量补充说出,以公同好,让人们对“三坊七巷”的魅力更添兴趣。

  ①郎官巷二梅书屋

  清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林星章故居,是其同宗晚辈、清代惟一的福州籍军机大臣林绍年(图三)的“行迹”所在。据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凤池林氏族谱》记载:“十世祖榕江公派下:长房讳星章。十一世祖梧樵公派下:系寿用公次子承嗣:长房讳绍年。”林绍年故居原在酒库弄通至柏林坊,已毁,现为“衣锦华庭”址。该址距二梅书屋颇近,作为同宗晚辈,林绍年在其未显达前,足迹常至二梅书屋。建议在即将修复的二梅书屋中,增设有关林绍年事迹的陈列室(他曾因反对慈禧修建颐和园遭贬)。

  ②黄巷小黄楼

  大门口既悬落款为福州市人民政府的“黄璞、梁章钜、陈寿祺故居”牌子,建议在修复小黄楼的梁章钜遗迹时,也应同时修复大门东墙外隔壁的一进“五间排”陈寿祺故居,并辟为我省清代著名经学家陈寿祺、陈乔枞父子事迹的陈列室(图八)。

  ③黄巷现南街街道办事处所在地

  是清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小女婿、长乐籍解元陈君耀的故居(图七)。

  ④衣锦坊23号

  原尤“恒盛”宅,已拆改。再上溯,为祖籍福清的北洋政府司法部民事司长庄璟珂祖宅,即清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户部郎中(江南司行走)庄鼎元故居。据原住黄巷的余平先生于2002年7月4日回忆,其父解放前曾借住闽山巷尤“恒盛”的一座“三间排”花厅(旁有假山、鱼池及亭子)。尤宅的正门在衣锦坊(即原先的庄宅大门),正座仅一进“五间排”大厝。“五间排”之后,为“倒朝”七开间双层楼。两旁有三四个花厅。七开间楼为“百龄”百货店尤老板所居。尤宅由文儒坊直通衣锦坊和闽山巷,有几个门。曾办酒席百桌仍很宽敞。余平在尤宅住到11岁。尤宅于解放初期归省财政厅(现仍为某机关宿舍),才改为洋式楼房。上述“五间排”大厝和七开间楼,及余平住过的“三间排”花厅与假山、鱼池、亭子,现均已不存多年了。

  ⑤洗银营巷

  坐北朝南的现14号(内有鱼池),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举人郑孝柽的故居。郑孝柽即是福州西湖开化寺原“题壁诗”的作者,其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

  ⑥文儒坊52号坐北朝南的叶观国故居原有三进,自从20世纪60年代拆改第二、三两进为简易新村后,仅剩下首进和大门房。据2002年6月29日陈曦先生回忆,其岳父、举人叶乃骏(大名排行为“在”字辈)生前住在第二进。首进叶家“进士”等牌匾,多至重叠而挂(叶家的牌匾全挂在首进)。只有“世翰林”的一块牌匾挂在大门口,匾额为蓝底金字金边框,金边框上画“双龙抢珠”。此外,首进原有诰封盒,内装着满满的一盒诰封诏书。

  ⑦文儒坊34号蔡赓良故居

  为坐北朝南直透三进的均为“三间排”的宅院。从首进到末进的建筑年代,愈往后愈古老,第三进是明末的。蔡赓良官至清代河南开封府知府,是陈承裘小儿子陈宝璜举人的岳父。到了民国初期,蔡赓良后人曾把首进院落出租给福州籍的辛亥革命老同盟会员、曾任福州蒙学堂英文与体育教员的李郁(又名心庄)一家。后来,李郁的妻子吴氏(20世纪30年代海军部长兼福建省政府主席杨树庄的娘姨),为伺候李郁的两位黄姓伯母,三个女人皆罹患鼠疫而暴卒。李郁因此被迫迁居。蔡宅首进院落于1948年易主,当时的新房主为刘姓兄弟俩。

  ⑧文儒坊36号

  三进直透均为“五间排”的卢厝祠(与蔡宅西墙为邻),是我国报界先驱林白水烈士于1899年创办的福州蒙学堂旧址。1959年这里作为“万人大食堂”,时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叶飞(晚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慕名来此在首进吃过一顿午饭。因此,这里也是叶飞同志的“行迹”所在。

  ⑨现文儒坊内、靠大光里巷口的西边

  前好几年失火烧掉的一座龚家老宅,过不久改造为水泥的砖房,把未烧毁的小型六扇门门房也拆除了。而这六扇门上,“文革”前曾悬有龚家的“进士”横匾。“文革”前,包括文儒坊内的“六子科甲”宅第、卢厝祠等,“南元”、“解元”等牌匾林立。

  ⑩文儒坊现17号及50号

  省闽安印刷厂厂址,解放前皆为尤“恒盛”产业。但在清代,17号曾是林则徐好友、护理四川总督苏廷玉(厦门同安马巷人)的故居,印刷厂厂址则曾是翰林院编修陈懋侯(仓山区螺洲人)的旧宅。

  11文儒坊45号

  陈承裘花厅及其背后一进“三间排”老宅(陈承裘第七子陈宝璜故居,现由47号通行),是陈宝璜光绪二十年(1894年)同科举人曾毓隽的“行迹”所在。曾毓隽的嫡堂第三侄女曾纫珊,后嫁给陈宝璜的第三子陈懋节。曾毓隽(字云霈)(图六)是近代中国的大名人,历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临时执政府总参议等,是“北洋之虎”段祺瑞的“左右手”,曾权倾一时。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聘任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并于1965年派员设宴祝贺他的90大寿。

  12文儒坊福州角梳厂内(图九)

  有坐北朝南的双坡顶“五间排”石柱大厅一进,原为林则徐母家平阳陈氏的祠堂,是林则徐的表侄孙、清江苏按察使陈钦铭从别处把祠堂迁到该址的。

  13现文儒坊8号

  靠西边与家具仓库之间被堵住的一间有风火墙的门房内,解放前曾是中共地下党福州城工部领导人之一孟起同志被捕后的受刑处。孟起烈士后被押往南京,解放前夕牺牲于雨花台。

  14光禄坊鼓楼第三中心小学现址

  原为道南祠。原第二道门,为较高大的砖土结构的牌楼式建筑,有三个门洞。里面相距较远的前后两进主体建筑,均为双坡顶“五间排”的厅房,古色古香,环境优美。尤以首进的前廊,一律是方形的石柱,镌有数副楹联。其中,一副是我国末代“帝师”陈宝琛的楷书。但是,现在这些石柱皆已不知去向。

  15宫巷沈葆桢故居

  亦是沈葆桢孙女婿、“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的“行迹”所在。林旭是沈葆桢第四子沈瑜庆的女婿,是“六君子”中最年轻的一位烈士(牺牲时才23周岁)。令人惋惜的是,他在福州家乡的故居与坟墓,已俱毁。建议今后在沈葆桢故居内,辟一室作为林旭的纪念室。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