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福州早期的西医活动
2006-12-18 23:13:44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黄意华

  福州最早的西医活动,出现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据史料记载,这年,一位普鲁士的基督教传教士来福州传教,并为人治病。

  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前来传教并从事西医活动的传教士逐渐增多。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卫理公会)传教士怀特,在南台中洲设立西医诊所,这是福州最早的西医机构。

  翌年,英国皇家海军与领事馆在中洲合办“海港医馆”,为外籍侨民医病。同治五年(1866年),海港医馆移交西医团体集资兴办,改名福州地方医院。光绪十二年(1886年)地方医院毁于火,次年在塔亭重建,取名“福州塔亭医馆”,这就是现在福州市第二医院的前身。

  此后至清末民初,外国教会先后于咸丰十年(1860年)在仓山创办圣教妇孺医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北门创办柴井医院、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仓山创办马高爱医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马限山创办马限圣教医院、1928年在南门兜创办协和医院。另外,日本人也于1919年在仓山创办博济医院,这家医院后迁址台江达道路改名博爱医院。

  西医传入福州后,不为民众所接受,人们对高鼻梁、蓝眼睛的“番仔”医生有种出于本能的拒绝,再加上语言不通,“鸡同鸭讲”,病如何看?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教会医院门可罗雀。据史志记载,上世纪20年代,各教会医院日门诊量寥寥无几,仓山塔亭医院,日门诊量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五六人。虽然建有手术室,但一年做不了几个手术。为吸引病人,医院采用低收费甚至免费的办法,民众还是心有疑惑,深怕有所不测。

  教会医院“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状况,直至一批中国西医师学成应聘教会医院或创办私人医院、诊所后,才逐渐改观。由于语言相通,中国西医师与患者的距离拉近了,再加上中国西医师经常走街串巷,到患者家中出诊。一般情况下,西医见效快。在这几种因素的促动下,西医才慢慢为福州民众所接受。

  1926年,王灼祖在台江苍霞洲创办私立灼祖医院,这是福州最早出现的由中国西医师创办的医院。其后,中国西医师们还创办了一些医院和诊所。这些医院和诊所规模虽然较小,但扩大了西医的影响。因此,福州医史界认为,西医真正传入福州,始于上世纪20年代。

  1943年,福州鼠疫流行,且来势汹汹。闽侯医师公会的几位核心人物王兆培、陈光桦、王灼祖等人,筹资于达道路博爱医院的废墟上,创办时疫医院,救治鼠疫患者。这是福州最早出现的由中国西医师创办的综合性大医院。数月后,时疫医院改名合组医院。

  在福州早期的西医活动中,还见有学校和药房。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外国教会在福州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护士学校,1912年创办福州协和医学校,但规模很小,协和医学校10年间仅培养西医26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英国商人和中国商人合资创办的屈臣氏西药房,在仓山大岭顶开业,这是福州最早出现的西药房。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