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少年林则徐趣闻
2006-12-12 10:13:43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黄安榕

  林则徐小时候有许多流传民间的故事,鲜为人知。今撷取其中一束呈现给读者,让人们从这些平凡的闪光点中,领悟伟人的成长轨迹,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社会的影响密切相连。

“泰山”也向我拜揖

  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乾隆五十年(1785年)生。他祖籍福清,自祖父起搬到侯官(今福州)文藻山定居。其父林宾日,是未曾中举的秀才。母亲陈氏为人贤慧。一家12口清贫度日。林宾日与闽侯南港文山村陈纟向石有谊亲。林则徐小时,经常由其父携子往陈家作客。当地乡俗每年农历七月半,都要抬出“泰山”游街。有一年,林则徐由保姆抱着上街观看游神,保姆见“泰山”渐渐地被农民抬至林则徐面前,叫他:“少爷,少爷,‘泰山’来了,快拜、快拜!”林则徐赶快揖起小手向“泰山”致意。过一会,小则徐马上仰起脸来对保姆说:“妈妈,‘泰山’也向我拜哩!”当保姆回家向林宾日告知此事时,他心中为之大喜,自知此子日后必成大器,从此更加悉心教导。

“我就是大人!”  

  林则徐小的时候非常聪明。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随父到陈石家,就读于“文山书院”。“文山书院”旧名“芒山书院”,后因生员林则徐、郭柏荫、陈若霖等多数官至朝廷大臣,才改名为“文山书院”。

  陈絅石的家距“文山书院”约百步,前后两进,较宽敞,门临大江。庭前有一棵林则徐手植的铁树,后人称为“徐公树”,现犹存。

  “文山书院”是一座古老的平房,房前一堵围墙,距墙三米处是木质结构四扇三间小厅,厅前两旁为厢房,窗棂花纹细致古雅。林则徐小时左厢房读书。该厢房现尚存四扇破旧的窗棂。

  据房东介绍:林则徐8岁至14岁间,经常到“文山书院”读书。有一次,林则徐到厅堂后面空地小溺,有人见了说:“小孩不能在此小便。”林则徐马上朗声答曰:“我就是大人!”周围亲友见了都忍俊不禁,纷纷议论说这小孩将来肯定大有出息。

读书志在报国

  林则徐在“文山书院”求学时,爱在溪边潭石上背诵诗文。朗朗的书声,淙淙的溪流,构成了一幅勤学图,深受乡人赞赏。这天天已昏黑,陈石见林则徐尚未归返,遂拄拐杖至书院唤其用膳,堂屋内静寂,疑徐与学友外游,乃入室视之,却见徐秉烛独坐攻书,三唤不应。近前手拍其肩,林则徐方恍然大悟。陈石问:“天已昏,何勤学乃尔?”林则徐慨然答:“读书志在报国,能不勤耶!”其声铿锵,其情激昂,道出了立志报国之心。后林则徐贬戍新疆给家人书:“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给友人书:“关山万里残霄梦,独听江东战鼓声。”身陷困境,尚念国之存亡。

关心农田水利

  陈石家左邻右舍皆为劳苦工农户,林则徐在“文山书院”读书时所交的朋友也多是工农子弟。他们朝夕相处,使林则徐了解了不少民间疾苦。尤其是农忙季节,他见农夫冒寒春耕,浴暑夏耕,披霜秋收,入冬则家无余粮!春夏之交,暴雨涟涟,溪洪淹至农家,陈石家亦遭水灾。林则徐与好友志松等登上后山,俯视奔流万顷,庐舍荡然无存,遥听哀声遍野,惨不忍睹,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工农之苦亦牢记心中。后又以读书之暇,向邻里询问农情,经常徘徊田间细心观察稻穗生长状况,或审其根,或察其叶。这一切都为林则徐日后不论到何处当官,总是关心兴修水利,引导农民仿制农具、推广优良稻种。就是遣戍伊犁,他仍不辞辛劳,勘地三万里,垦田3700顷,努力解决当地兵、民的生活问题,盖其爱国爱民之苗,乃植于幼年也!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