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福州洪塘之雪泥鸿爪
2006-12-01 10:01:48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杨铣

  时而湍急、时而平缓,一路恣肆的建溪水,自北往东南方奔流。当它流经福州怀安时,被怀安中流抵挡,使之一分为二。一支穿洪山,循南沿鼓山而东;另一支向南,过洪塘、越阳崎江,携大樟溪支流向东而去。南北两条大江宛如巨大的臂腕,环抱着千年古镇(宋代淮安县冶所在地)洪塘。

  在我的印象中,洪塘,遍植荔枝、龙眼和柑橘。百花斗艳,树丛茂密;临江一带,万竹参天。宅前屋后,尽是翠绿的芭蕉丛和墨绿的“粿叶”(该植物的学名不明,福州人以该叶蒸年糕时铺底,独具香味)。镇西北面的妙峰山,古松虬龙,淡然远岫。更是由于山有十景而扬名宇内。在山的西南端余脉南麓,有一几十平方米、面平如砥的巨岩“篦梳岩。”该岩因晾晒篦梳而得名。据记载,洪塘制篦梳已有500多年。“篦梳岩”西南面的江中是著名的金山寺。明抗倭名将张经、礼部尚书曹学佺和状元翁正春均曾在寺内“借借室”苦读。隔江远望,洪塘俨然是一座“绿岛”。

  在陆运不发达的年代,这里的水路交通成为了物资交流的枢纽。于是,这个小镇自古繁华。因此,在历史上它曾有过“洪塘市”的称谓。尤为令人赞叹的是,这里沉淀有相当厚重的文化底蕴。一首诗风近于古诗、传诵了千余年的“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就取材于此地。而后,这歌谣深深地影响了福州十邑。到明清两朝,这里文风鼎盛达到了极致。据比较确切的资料表明,自明景泰至清乾隆约200多年间,相继出过一名状元;十七名进士;十名举人。

  走进古风犹存的洪塘集镇,小花岗岩石块铺就的路径,往村落蜿蜒而去。洪塘街两旁民居毗连。每年春汛,闽江水都会漫进家家户户,然而,他们却习以为常,不惊不乍。随着潮涨潮落,快乐地生活着。明代状元翁正春(字兆震)的府第就坐落于此。

  翁正春(1553~1626年),洪塘街人,万历二十年状元,曾官至礼部尚书。他为官清廉,敢于犯上直谏。因弹劾太监魏忠贤而被污为“东林巨魁”并受攻击。天启五年,皇帝准翁辞呈告老还乡,次年逝于福州。谥号“文简”。

  据《洪塘志》载一谈屑:翁正春尝言“人所难者我所易,人所易者我所难”。这竟成谶语,后他果然无子。明万历举人翁登彦,只是翁正春的嗣子。翁正春极孝顺,他回乡时已年过七十,母亲已过百岁,他带着子孙举觞为母亲祝寿。此事被乡里人传为美谈。

  时隔30年,我重返故地。先前如画的风景已飘零在记忆中了。此时,山衔落日,余霞满天。深秋残阳下的状元府显得格外黯淡。往日的朱门红楼已悄然褪色。宅院古朴的大门已布满“疮痍”。院内杂乱无章而逼仄。精美的格扇只残留了条框。粉墙上彩塑风景长卷,只留下残山剩水。若大的厅堂紧锁,据说被某单位占据为仓库。从门缝窥视,漆黑一团。镶嵌在厅堂正门上首篆体的福、禄、寿、喜四字,若不加以保护,不久,也将毁灭。

  我抚摸着久历沧桑的石门首,似乎触摸到了几百年前宅院主人的余温。那些当年建屋起房的工匠,仿佛就在我的跟前。因为,石梁上破坏不到的浮雕花卉的墨痕依然清晰,户枢的莲花座依旧生动……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