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金门中堡古民居掠影
2006-12-01 10:01:24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阮道明

  金秋送爽,金门金沙镇后山村中堡古民居,像一棵耀眼的红枫,点缀在狮山山麓,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撩拨着我们访古寻幽的浓郁情趣。

  中堡古民居,是晚清时期崛起的民生产物。包括有王氏住宅、海珠堂、王氏宗祠等在内的“十八间王家厝”。传说,后山村中堡王氏先祖,有一回从大陆出海捕鱼遇险,船翻人落海,直至夜半才摸黑漂游到金沙狮山下的海滩。从那时起,王氏就地在这亘古沉寂的荒岛上,披荆斩棘,农耕渔牧,搭盖栖居草楼安了家。以后又按闽南时兴的样式,垒起基石,筑起大厝,人丁聚集,繁衍生息。

  到了王国珍、王敬祥两代人,他们在日本经商发迹,富甲一方。于是,从清光绪26年(1876年)起,持续20多年,花巨资依山傍海,精心规划兴建王氏16座二进住宅,后来加上海珠堂(乡塾)及王氏宗祠,俗称山后“十八间王家厝”。这片因地制宜、规划精巧、风格迥异的中堡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地域风貌,成为闽南传统聚落的经典之作。

  金门文化源远流长,自东晋以来,就有中原人在这里避祸屯垦,后经唐代牧马侯陈渊率十二姓拓荒,宋代大儒朱熹任同安主簿时的教化,自此岛上人文蔚起,造就明清两代科甲、农商盛况。历史总是与现实相衔接的。历史有现实的源头,现实有历史的影子。关于这一点,完全可以在中堡王家厝民俗文物馆、礼仪馆、喜庆馆、休闲馆、武术馆、生产馆、古官邸中得到佐证。

  珠海堂,背拥西山,峰峦绕舍,面临东海,波涛涌门,日月升恒,朝夕照户,登高远眺,宛如沧海悬珠绚丽壮观,狮子戏球海屏耀珠景象。这珠海堂是王家发迹的祖厝,原为王家私塾,后改为私立小学,再后改为安澜国小,现为“民俗文物馆”。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基因,沟通着过去与现在,在这里,可见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虽然时过境迁,我们仍可透过眼前的故件,穿越漫漫的时光隧道,走进过往沧桑的岁月,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

  王氏宗祠,古意朴实,内中配祀文昌帝君,福德正神,祈冀“上应天象,下开文运”,现改为礼仪馆。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王氏父子传承祖德宗功,把“崇礼尚义,教化向善,启迪个人立身处世之道,讲求儒家伦理道德精神”,作为熏陶后辈之本。

  走进古民居休闲馆,随时都会给人带来惬意。馆中排列的茶具、酒具,还有琴、棋、管等,依稀散发着一股醉人的风情。可以想象,昔日浯岛开拓者们在劳作疲惫之时,在艰辛的日子里,那难得的休闲娱乐、调侃,同样传递着远古那份缕缕情趣,丝丝温馨。在武术馆,关公使用的那把“青龙偃月刀”,刀光锋影,最引人注目。馆中有刀枪剑戟,威武不减当年,似乎告诉人们,金门同胞崇文重武,传承国术,健身强体的追求,如一汪清泉,源远流长。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生产馆内的农具室,陈列着犁、锄、耙,打麦杆,牛脚车等物品,连同早年垦荒的历史也留给今天。蚵桌、蚵铲、蚵刀、虾耙、金丝网等等,依然唤起人们对当初风餐露宿的记忆。百工室这一头摆着米筛、谷筛、蒸笼、竹篮、米缸等,那一边放置纺织、酿酒、榨油、制作米粉等机具,它们无声地告诉人们,勤劳是人生的美德。人的一生,总要繁衍生息,总有喜怒哀乐。喜庆馆中有婴诞室、冠礼室、寿堂等民居习俗场所,院前摆放一顶新娘红花轿,增添了昔日迎亲的古典风味……这一切,虽然平庸,虽然淡泊,虽然无奇,但是,昔日的记忆也给游人以无尽的回味。

  走出“十八间王家厝”,金秋艳阳,涛声阵阵。随着两岸“小三通”,这片民居古建筑经过当地政府及王氏后辈斥巨资修葺,面貌焕然一新,确是枯木逢春,也给中华文化留下一笔可喜的遗产。从这里流淌出的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泉声,是那样清脆,那样激越,那样深沉,在我们心头无疑打上了挥不去、抹不掉的印记。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