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绚烂多彩的福州水井文化
2006-11-07 10:51:42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离我们已有半个世纪了,但许多福州人还是念念不忘,这大概是一种情愫吧。在福州,落井添石、大桥没栏井没盖、井水不犯河水、坐井观天、背井离乡、饮水莫忘掘井人、井底蛤蟆不见天、井水不吊不出城、临渴掘井、井水拭席凉冰冰等与水井有关联的话题,常常挂在人们嘴边,说明福州人对水井的关系十分密切。

  水井给福州人留下许多深深的印象:饮用、灌溉、消防和防暑降温。老福州对井水怀有特别的感情,它夏凉冬温,为现代自来水所不及。

  于山上的丹井,相传乃汉代何氏九兄弟修仙学道炼丹之处,还有龙舌泉、石龟池、浴鸦池等古迹。乌山上的仙井和崔公井等也都给福州人留下不少古人的美丽传说。在海拔几百米的鼓山,也凿有泉井。在福州民间,皇帝井、黄瓜井、钓龙井、枯木井、金鸡井、龙腰井、七星井等的故事,人们至今传诵不衰。

  尽管旧城改造后许多旧地名消失了,但福州至今还有许多带“井”的地名布满城乡。请看:井大路、井直街、丰井营、石井巷、汤井巷、观音井、三角井、桂香井、孩井弄、井后、纱帽井、旗下井、汤丸井、大井兜、窑花井、安南井、井下洋、七星井、八角井、井边亭、夏体井、井关外、刘井下、井仔、三眼井等等,至于义井和大大小小的无名公井就更多了。据粗略统计,眼下福州仍有几千口水井为市民服务。

  福州水井多,事出有因。从地理环境上说,福州城内外泉脉贯通,不论地势之高低均可挖地见泉。唐代诗人陈诩在《登郡城楼》一诗中说:“井凿白云间,岩城远带山”,生动描绘了当时福州的秀丽风光和城池的特色。的确,福州很多泉井都凿在山陵上。冶山为什么又名泉山?这里的“冶山中井”不但古迹犹存,冶山的北麓有个“剑池”,其泉流长年不断,且历数千年而不竭。此山上面的“苔泉”水质极佳,水从屏山峭壁裂缝中涌出,流注井中,微泛橙蓝色,味清甜,至今依然如故。宋时大书法家蔡襄任福州太守时,烹茶喜欢用这里的水,“苔泉”二字还是他的手笔哩。

  鼓楼区的鼓东街道,有个七星井的地名,现今还有个七星新村。经考,此名称有悖史实。七星井应在鼓楼前至东街口这一段路上,这些古井乃宋苏舜元所凿,六口在宣政街(即鼓楼前至东街口),另一口在还珠门(过去称双门前)。《八闽通志》云:“由台门至虎节门,其井有六,两两相对。台门第一井以铜为底,其水用之漏壶(鼓楼顶报时的器具),轻重适宜,明时改称七福井。”

  七星井在上世纪在30年代福州筑马路时就已填平,现在又冒出个七星井,究竟是咋回事呢?原来,这里的井原称七穿井。《三山志》载:“临江楼门内,有井曰七穿孔井”。读过《三山志》的人都知道,临江楼即井楼门,之所以把“七穿井”误为“七星井”,是后人以讹传讹渐渐把它传错了,时至今日,成了事实上的张冠李戴。

  七穿井凿于唐开元年间(739年之后),它并非摆成斗形的七眼井,而是在一眼大井的井口上穿凿七个汲水孔,因七口共汲一泉遂名。

  解放前,水井并非寻常百姓能拥有,它纯属富宦深宅的“专利品”。凡有井之宅第,门前都有政府钉的特殊标志(铁制白色英文字样的珐琅小牌),这大概是提醒消防应急之缘故吧。至于饮用,一般市民或雇人挑,或求助、协成“井东”,这就看你的人际关系了。

  如今,水井在福州市民生活中的逐步消逝,可它的特有文化积淀,将永远印在福州人的脑海里。

  (魏孔明/文)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