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联画福州
2006-11-07 10:05:48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攀桂天高,忆八百孤寒,到此莫忘修士苦

煎茶地胜,看五千文字,个中谁是谪仙人
 

□山雨/文图

  这是林则徐题写福州贡院的一副楹联。

  林则徐在家守制丁父忧时(1828~1829年),正碰上福州大修贡院,规制恢宏,院中所有楹联,都请他构撰。梁章钜说:“亦极一时壮观精思,吾乡人多能口诵之”,并评此联“尤为杰作”。

  攀桂:折桂,指科举登第。八百孤寒:形容众多的生活贫穷之士。修士:指操行纯洁、品行高尚的人。五千文字: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以“五千文字”代称《道德经》。

  福州贡院的故址,在鼓楼区湖东路中山路的中山堂及其周边。

  过去,福建全省境内的秀才,要考取举人,须按规定的年份(正常情况是三年一考),到省城福州的贡院参加乡试考试。考中举人第一名的称为“解元”,如“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福州东门外居民林旭(1875~1898年),即是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福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如“戊戌变法”骨干之一的福州东街居民曾宗彦(1850~1912年),即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福建亚元。举人第三、四、五名均称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其余皆称为“文魁”。

  在福州贡院中举的不但有李光地、陈若霖、梁章钜、林则徐等福建历史名人,还有台湾省籍三十一位举人,因为台湾没有单独的中举考场,欲中举必来福州贡院应试。

  说起福州贡院的历史,宋代的考场是在鼓东路省民政厅现址(清代该地为按察司署)。明初洪武十七年(1384年),福建布政使薛大昉奉命改建于现孔庙之北的福州延安中学(清代该地为学政衙署)。明成化七年(1471年),布政使朱英把贡院移建到中山堂现址(成化前,为钱局之地)。当时,门巷由丽文坊出入,比较狭窄。正德十一年(1516年),巡按御史胡文静购民居加以拓广,东西各增八丈,南增十六丈,改为正门南出。

  万历五年(1577年)贡院失火,第二年重建。贡院的布局,中为至公堂,后为衡鉴堂、伦才堂,再后为主考官房,还有洗心亭,东西为五经考官房。外东为监临公所,外西为提调监试公署。东列有对读所、受卷所、弥封所、内供给所。西列有誉录所、巡绰所。至公堂前为东西文场,中为明远楼,西隅有澄望楼。出大门为“天开文运”坊。东西还有“明经取士”坊和“为国求贤”坊。再东为三司公署,西为外供给所。中有桥,名登澈。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学使汪傲、四十四年(1705年)巡抚李斯义、四十七年(1708年)巡抚张伯行、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陈摈,先后增辟文场。

  清乾隆九年(1744年),赐御书匣联各一,匣云:“旁求俊义”;联云:“立政待英才,慎乃仗司,知人则哲:与贤共天位,副哉多士,观国之光”。乾隆十八年(1753年),总督喀尔吉善、巡抚陈宏谋重修,宽展号舍,增高墙垣。又另筑夹道,疏通沟渠,拓至公堂而修葺一新,增建各房所堂舍。改龙门坊于二门内,移天开文运坊于旧龙门地,天开文运坊改署“为国求贤明经取士”坊。旧“为国求贤”坊改为云路坊。

  道光六年(1826年),总督孙尔准、巡抚韩克均会同地方绅士重修,在“增拓高广”上下工夫,拆迁东西民房,增拓号舍千余间。

  2002年初,民革福建省委员会在修复中山堂的工程中,发现了众多的烧制于道光七年(1827年)的贡院砖块,说明此地确为贡院旧址。

  清末,我国废除科举,提倡立宪,福州贡院因此被改建为咨议局和福建省临时参议会。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4月19日,孙中山先生到福州,曾在这里接见福建政界人士。此后,福建人民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莅闽,把咨议局改名为中山堂,并把贡院前的道路定名为中山路。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