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坊七巷
从三坊七巷飘出来的书香
2006-10-16 10:12:46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从三坊七巷飘出来的书香

——记竹韵轩及其主人叶可羲
 
■叶芳骐

  塔巷63号是叶祖珪兄弟叶伯鋆的住宅。这里曾走出过颇有名望的外交官、农技专家叶可梁,国学名师何振岱,严复甥女何纫兰。

  在高墙围绕中,该宅门堂原悬有“荣禄第”长匾。内宅大天井,在宽大花岗石石板走廊后有大厅,左右厢房披榭,右边隔墙外与花厅小厢房之间有竹韵轩书斋,主人是叶可羲。

  叶可羲(1903-1985)字超农,早失怙恃,幼好学。甚得擅诗文、有《浣花轩诗集》和《蜃楼人影》等问世的伯母施太夫人怜爱。伯母从小教读传统启蒙书卷,后略讲诗词要义并出示所著供阅览。她也常与其兄可梁切磋功课。家学渊源,根基扎实。及长,赴北京艺术学院进修,有幸师从在当地纂志讲学的名师何振岱(1867-1952)。他诗文造诣极深,著作甚丰又擅书法、丹青、抚琴,为人刚正不阿。解放后曾出任福建省文史馆名誉馆长。

  叶可羲学成返闽,先后在集美优级师范、福州华南学院、文山女中任教,有《竹韵轩诗集》、《竹韵轩笔记》等问世。学者认为她的作品“格高而气遒,无闺阁纤弱之失,至其清新雅逸则无所规傲,自臻妙境”。有的认为她“高韵积学,抒义行文能衍前人未发之旨,而启后生未悟之期,有功于立教致用”。解放后曾受聘为福建文史馆馆员。

  二

  叶可羲在家宅隔墙外与花厅之间的闲地,修建幽雅的书斋。书斋前后都有天井走廊,窗棂宽大有图案。窗前摆大书桌,几净窗明,文房四宝皆上品。靠墙叠几个藏二十四史的书箱,旁边有书架陈放线装书籍。左右各安排几张精巧且配有茶几的靠背红木坐椅。墙壁悬挂四幅洒金划红格的立轴,系何师运寸楷书写的。笔锋凝练,端庄平正。墙边有安放古筝的琴案。窗外悬挂一圈以汉白玉薄片缀成的风铃,随风轻摇浅唱低吟。

  书斋后部有圆形拱门,内系小卧室,用围屏挡蔽,使与书房相邻空间既有连续感又具隐私性,给书斋增添了古典怀旧的气氛。整个书斋视觉宽敞,古朴典雅,而不花俏繁杂。

  叶可羲一生迷恋翠竹。曾在前天井假山旁栽竹数竿,自嘲:“余喜种竹,然不得法,辄槁。”“后请园丁复种,则见仅留近根,余愀然曰:‘竹美在叶,去叶存根何用?’答曰:‘叶风则根摇矣,越年从根生新竹,其叶乃可留,且永茂然。’,余恍然既往之失,更引其法以修身求学焉”。翌年,果“更喜庭中补新竹,已抽劲绿映窗前”,又言“数竿堪爱新栽竹,翠干长成更虚心”。遂将书斋命名为“竹韵轩”,既赏竹又励志。

  三

  叶可羲有七位密友,她们是王真(耐轩)、薛念娟(松姑)、刘衡(修明)、施秉庄(浣秋)、何曦(健怡)、王德谙(珊芷)、张苏铮(浣桐)。她们志同道合,情趣相投,均擅诗文,又通绘事、弹奏,“有书愿同读,有琴愿共鼓,世事烟云过,何须较甘苦,立身缅昔贤,相期力共努”。组有“寿香诗社”,曾合著《寿香社词抄》,各人另有专集问世。国内出版的《五四以来的诗词选》,入选的女作家全国仅24位,她们就占6位,被誉为“福州八才女”,都师从何振岱并得到悉心教导,“墙边桃李树,培植欲成林”。

  四

  她们多从事教育事业,都很敬业,甚得师生好评。每逢周末或假日常聚会探讨诗文,吟诵诗词。聚会地点大多在“竹韵轩”。因其地点适中,闹中取静,宽敞幽雅,且何师住在文儒坊,近在咫尺,方便恭请莅会指导,又便于登门求教。

  寿香社的诗词创作活动多样。时由何师统一命题,择日聚会吟诵后,加以指点;时即席联句酬答应和;时各人自选名家作品吟唱。逢大庆节日,她们有时则假大花厅小酌,正是“佳辰集朋侪,携酒复怀诗”。宴罢,弹奏一曲《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悠扬委婉的古筝旋律,令大家心旷神怡。她们都很珍惜这样的聚会,钟情竹韵轩的温馨。可羲寿辰,众姐妹各绘一幅生机盎然的翠竹相赠,既贺轩主长寿,又祝竹韵永存。

  风和日丽,她们常结伴游览名胜古迹。“小春晴胜浓暮雨,湖尽风微好放舟”,西湖美景尽收眼底。当登上于山凭吊戚公祠,在平远台眺望时,叶可羲吟出姐妹缅怀忠烈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此地曾寒倭寇胆,异邦犹震戚公名,八年战绩承余烈,祠宇巍巍抵百城。”

  五

  寿香社是个和谐的集体,她们知书达理,相互砥砺,“志学幸未馁,道义相箴规”,尊老爱幼,情重谊深。

  1936年何师南归,叶可羲冒雨亲往马尾迎迓,“秋江一片濛濛雨,佳气如回二月春,尤喜鲸波千万顷,海帆无恙送归人”,欣喜之情溢于言表。1948年福州洪涝,南后街顿成泽国。何老被困文儒坊觉庐,王真急雇一叶扁舟扶载恩师脱险,安顿在仙塔街她家的楼房。1952年何师仙逝,她们悲恸欲绝,睹物思人,“黯黯琴书仍左右,依依扶履失追随,虚负传灯当日意,酬恩无计祗增悲”。越年,可羲仍含泪追忆“当年京国初从师,道貌古心如父慈,我亦事师如事父,卅年南北常追随,经史之外课文艺,愧难具体得其微”。并表示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师遗志,“循途应笑策疲马,行虽迟缓无趋歧”。

  薛念娟儿子诗人陈侣白,至今仍记得当年福一中内迁沙县时,他不慎丢失行李,时在校任教的施秉庄得知后,安慰他“一切由我负责处理”,并嘱咐千万别写信告诉手头不宽裕的母亲。“她除了带头捐助款项解决我燃眉之急外,立即写信给结拜姐妹,请她们汇款资助,汇集后即交给我补买一切,若无母亲结拜姐妹解囊支持,在外地遇上这意外灾祸,真是不堪设想”。

  叶可羲等人对先辞世的姐妹,都悲不自禁,含泪写下《挽德谙》、《哭耐轩》、《哭念娟》等哀恸欲绝的诗篇,“朋侪咽泪化为诗,吟似峡猿声相应”,“秋初哭耐轩,泪痕襟犹湿;残冬更哭子,迸泪如泉渖”。后日当重读故友遗作时,仍是“此日遗篇空检点,泪痕墨渖两难分”。念娟病逝后十年,可羲得知她的《如今楼诗词》将出版,极为欣慰,病中仍勉力为之签题书名并写序言。她们姐妹间情谊之深,令人感同身受。

  六

  这里,不能不提及一位痴迷又是传播竹韵书香的后辈,她就是叶可羲的外甥女杨文音。她从小在娘家耳濡目染竹韵轩风情,及长就读于魁岐协和大学,专攻英语。每逢周末,必返城相依姨母学画并留宿。“小轩同卧起花时,竹窗细雨同听夜”。其母见她迷恋书香,弥留时“嘱将甥女当亲儿”。后来,文音赴美深造定居,可羲难舍,内心涌出不无遗憾的亲情,“早知此日分携苦,却悔平时爱汝深”。

  杨文音每次回国探亲,必来轩小住,重温旧梦,说是在海外难以领略到这里可净化心灵的文雅幽静氛围,且每次返美,都乞求姨母赐给诗文、字画带去,好让竹韵轩诗情画意远扬海外。可羲由衷感到慰藉,说出“此意悠悠永我思,身虽远隔心犹迩”,但却笑谓文音“代珍敝帚尤堪嗤,错把珷玞(似玉的美石)认翡翠”。

  解放后,杨文音再次回榕。临别时,可羲又赋诗相赠,“劫余大地换新妆,家山应比梦中美,匹夫得失安足论,欣看祖国雪前耻”,安抚开导她要胸怀祖国,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后来,她在美国某电台任节目主持人,隽永的谈吐出现在荧屏前,赢得海外人士的赞许。这丰满形象的底蕴,无疑是竹韵轩书香的熏陶。

  七

  岁月悠悠,何师与八才女都已先后驾鹤西去。幽雅的竹韵轩,人去楼空,重门深锁,失去呵护,渐趋颓败,惜哉。但竹韵书香仍弥漫在三坊七巷,且飘扬过海,远播异邦。她厚重的人文内涵也渗透古闽沃土中,滋润后人心怀,岂不幸哉。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