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三山巡览
圣君故里元干故乡
2007-07-16 12:11:05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走进千年古村落月洲

  ■张卫忠

  一

  镶嵌在永泰大山深处的月洲村,是道教神人张圣君、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干的故乡。

  桃花溪是大樟溪的支流,行到月洲这个小盆地时,从村东头踽踽而来穿过村庄,在金鸡岩前留下碧绿的深潭后,绕了一个180度的弯又回到村东头,曲折南流汇入大樟溪。由此在村中写出一个大大的“月”字,并在“月”中腹地形成半岛,这是村庄核心所在。金鸡潭南边豁出另一个缺口,水流冲泻而出,訇訇作响,其下形成“玉狗湖”;玉狗湖水向南而去与桃溪主流形成的“月”字一撇延伸处汇合后,把村中盆地分割出另一个沙洲。充满诗意的村名———月洲,在唐末五代时一对弃官隐居的兄弟心中不约而同油然产生,自此沿用千百年。

  村的四周群山环列,在老人的引导下,我们领略了月洲村“虎、狮、象把口,祥龙腾飞、丹凤朝阳、文峰笔立、马港奔流”的地形胜貌。听老人讲,如果登上东边远山,还可以隐约看到福州哩。

  二

  相传,月洲张氏始祖唐末梁国公张睦(闽王王审知之榷务使,主管商务,为福建经贸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的次子张膺、三子张赓,在王审知去世王延翰继位后,感于世乱难为,毅然弃官归隐,携家带口自福州溯大樟溪而上。张膺择得汤泉埔(今梧桐汤埕)安家,张赓择得青铜溪畔(今梧桐西林)而居。不及一年,两兄弟同一晚上做了同一个梦,梦见金甲神人告诉说:“这两个地方都不是你们兄弟久居之所。自此而上五十里,有小溪望南而流,桃花流水,环绕沙洲,那才是你们久居之地。”次日两兄弟会面讲了梦境,立即动身。兄弟俩携带家眷沿大樟溪而上,到今溪口,果然看见一小溪水泛桃花,其景美妙,即顺流而入,到达一地,只见“小溪横碧可鉴,渔者往来其间”,真乃山秀水灵,就于洲中择地而居。张膺居洲之前,称前张;张赓居洲之后,称后张。兄弟俩有感于一路而来,到此刚好五十里,就命名五十村(今仍有五十堂,又称龙会堂),又感于地形胜状,称为“月洲”。自此兄弟俩就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子孙,枝繁叶茂,使月洲成为永泰乃至福建、广东、台湾、东南亚一带张氏华人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如今,每年农历八月初十,各地张氏宗亲仍派代表回月洲拜祭祖先,成为村中每年的一大盛事。

  月洲美称“月渚”,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人张炳有籖诗:“武当发迹显威灵,月渚千秋祀事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福州人孟超然赠月洲宁远庄主人张谦六十寿辰匾额曰:“月渚蓍英”。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上阕也写道:“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浮波万顷,月流烟渚……”又因元干祖居前洲中水尾一带遍长芦苇,春夏苇丛青青,宛若青纱帐;秋冬苇花如雪如云,号称“芦川”,张元干《芦川词》及《芦川归来集》即由此得名。元干在《渔家傲》词中写道“短梦今宵还到否?苇村四望知何处。”流露出强烈的思乡情愁。

  三

  作为月洲张氏后裔,回想一千多年前,二世祖张膺、张赓为躲开政治漩涡,逃避战火肆虐,毅然辞官逃奔山林,来到这深山荒野,披荆斩棘、刀耕火种,我不禁唏嘘,感慨万分。直到宋天圣二年(1024年),这个小山村里走出了永泰县第一个进士张沃(官至饶州都曹)。山村从此引起世人的关注。从这时起,隐居数代的村民审视祖辈们曾经走过的路,有了向往外面世界的冲动。他们让人在村口路边的岩石上刻下“龙门”两个大字,作为对这一盛事的纪念。也是从这时起,月洲张氏走出了48位进士(其中有两位尚书:工部尚书张劝、吏部尚书张镇),使月洲成为名扬八闽的科举村。宋皇祐五年(1053年),月洲第七代孙张肩孟高中郑獬榜进士,演绎了一个父子六人六进士、五子同朝、祖孙三代十八条官带的科举辉煌。张肩孟,历官知府、刺史、朝散郎,后以子贵赠少师,谥文靖。肩孟生有五子,俱登进士第,长子励,官至中奉大夫;次子勔,官至朝散郎;三子勣,官至太学博士;四子劝,官至工部尚书;五子动,官至金紫大夫、直龙图阁。当时朝野轰动,人们赞美说:“灵椿一株秀,丹桂五枝芳。”肩孟有孙12人,除两人不仕外,其余皆宦于时,加上两名侄孙为官,刚好祖孙三代十八条官带。其中张动之子张元干(朝奉郎、将作少监,赠正议大夫充抚谕使),曾为南宋主战派代表李纲的属官,是著名的爱国词人。

  作为词人,张元干最大的贡献在于继承了苏东坡词的豪放风格,把爱国主义的内容融进词中,开创了南宋爱国词派的先河,直接影响到后来辛弃疾、陆游的词创作。他是对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以词来抒发爱国激情、爱国思想的第一人。作为政治家,最值得称颂的是他投身抗金斗争和“不屑与奸佞同朝”、敢与秦桧等权奸公开对抗的反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刚直不阿、爱憎分明的高贵品质。

  毛泽东、周恩来均对张元干的为人和词作赞誉有加。据上个世纪30年代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人陈金来烈士笔记,1933年在建宁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看到陈金来的笔记本上录有张元干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朗读了这首词,并作了讲话,最后号召:“我们共产党人要好好地学习这首词,学习张元干锄奸靖国、抵抗侵略的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去争取胜利。”据毛泽东医护人员蓝桂英的《毛泽东读书生活》载:文化部组织表演艺术家录制了古诗词磁带,毛泽东十分喜爱。1975年4月董必武去世,毛泽东一天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把《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反复听了一整天。

  四

  宋天圣二年,月洲村另外一个神奇人物,在张沃登第的报捷声中呱呱坠地。他就是华南地区包括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华人道教信仰人物之一、道教闾山派神人、印度瑜珈教的重要传播者张圣君。

  张圣君,乳名慈观。相传张圣君4岁丧父,家境贫寒,以上山砍木卖锄柄和为富人家放牛为生。后随改嫁的母亲江氏到本县盘谷乡连厝林里连姓人家,长大后到方壶岩修炼道法,并在德化石牛山显法,最后在闽清金沙堂得道成仙。月洲村中至今留有圣君出生地“圣君坪”及许多与其传说有关的遗址,如大战五通鬼的鬼坑口、悬崖犁田的九十九丘等。

  月洲每年农历正月初有闹元宵游神的习俗。游神的盛况笔者见过几次。游神时村中青年抬着张圣君塑像和刀轿,全村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只听一阵急促的铜锣声,人们神情肃穆,一个汉子赤膊光脚跳起神来,先用宝剑舞上一通,而后蹿上刀轿端坐其上游遍全村。据说跳神的人是张圣君附体。让人诧异的是,数九寒天他赤膊光脚却不觉得冷,未到刀轿前时奔走如飞。更让人诧异的是,跳神人用锋利的宝剑在胸背上轮番砍磔,只见刀落处肌肉泛白,刀起时却毫发无损;而他坐的刀轿,脚踏、臀坐、背靠的都是三把刀,双手又各扶两把刀,刀口雪白刀刃向上。这些刀为笔者先父打造。先父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铁匠,打出来的农具、刀具众口交赞。听先父讲,那些刀是用最好的钢打造。笔者曾触摸刀口,十分锋利。当年笔者感到疑惑,人坐在刀轿上,翻山越岭上下颠簸,还要接受愣头青们的有意使坏,怎么就没事呢?真是张圣君的法力所致吗?长大后看到电视里苗族人上刀梯的表演,又想到家乡坐刀轿的镜头,心中疑惑始终未消。当然,月洲还有其他的谜。比如,林子伯起兵打天下的传说。当年月洲人林子伯响应农民起义军的事可能有,村里仍有演兵场遗址,是在元末还是明末呢?可惜史书、县志或族谱没留下片纸只言。又比如,张炳见乾隆帝的传说。张炳是乾隆三十年王国鉴榜举人。据说他中举后上京赶考,在苏杭一带游玩,两次面见南巡的乾隆,还对了两个对子。乾隆口赞“果然状元之才”,并问过籍贯姓名,回京后命人在举子中遍查此人无果。张炳因此错过钦点状元的良机。张炳为什么留连苏杭不上京应考呢?后来又去了哪里呢?至今也还是个谜。

  五

  月洲有许多胜景古迹,如:金鸡潭、放生池、寒光阁遗址、钓台、九十九丘、宁远庄等。

  金鸡潭位于张氏祠堂正对面,右傍狮子崖金鸡岩。听老人说,旧时崖壁古藤缠绕、灌木丛生,仅有一小径凿壁而过,人过时古藤摩擦发出脆声,宛若金鸡啼唱,故得名。左为沙滩,翠竹成阴,沙竹金碧相间。潭下是玉狗湖。潭面水平如镜,碧绿如玉,夹岸灌木青藤、芦苇翠竹倒映其中,美不胜言。

  寒光阁是元干祖父辈研读诗书所在。传元干祖父张肩孟在阁上读书,梦见神人告之曰:“君看异日拿龙手,尽是寒光阁上人。”遂名其阁为“寒光阁”,惜现只留遗址,抚今思昔,可以想见当年他们为了金榜题名,寒灯苦读是如何的刻苦。

  钓台是蛰龙潭尾岸边一个自然而成的岩石平台,下是潭水,上是崖壁,壁上古藤垂挂,细竹丛生,上刻斗大“钓台”二字,传为张肩孟退官归隐后“钓闲”之所在。他曾在台上垂钓作诗云:“月明浪细堪垂钓,泼泼波声有锦鳞。朝野太平多乐事,江湖潇散一闲人。”也刻于一岩石上。当年张公在这钓台上,孑然独坐,手扶钓竿,眼视浮标,心如止水,是何等逍遥。

  九十九丘是村后高山上的古梯田。相传张圣君与观音打赌,以鸡鸣为界,一宿可用水牛在悬崖上犁出100丘水田。当犁至九十九丘时,观音紧张了,用竹鞭迫使公鸡提前打鸣。圣君甘愿认输,但为百姓着想,还想犁完100丘,就继续赶牛犁作。观音怕既成事实无法辩解,又说:“唉呀,对面的汉子,你怎么能在石崖上犁田呢?牛会摔死的!”话未说完,牛真的就摔下山来。

  宁远庄位于金鸡潭旁小山包上,为清朝乾隆年间张谦所建,是个坚固的寨堡。张谦,字运,号牧堂,俗称文隅公,例授文林郎,乾隆戊辰版《永泰县志》同校订。张谦乐善好施,秉性忠直,曾经乐捐整修过县治明伦堂、文庙等,还建过蜚英石拱桥,经常铺路济穷、施茶赈粥,深为乡邻拥戴。他们都说:“宁为张公所短,勿为刑罚所加。”据说当年他本计划在洲前翻盖祖屋。一天,木匠在烘干木板时,不慎把建房木料烧个精光,自感罪责难卸,想一逃了之。逃到嵩口隔凉亭,遇到会友回来的张谦。问明原由后,张谦大度地说:“没关系,烧了木料,我们回去盖寨堡。”好言把木匠劝回来。其宽宏大量由此可见。庄外围墙高且厚,上筑有跑马道(惜已倾圮),下辟有四个大门,其中东正门装有两重木门,门口尚留古石马槽。站在门口,居高临下整个村庄尽收眼底。庄中原有楹联曰:“楼槛凭乡井,眺月瞻星,且作升平守望;垣墉面祖祠,捍风障雨,聊成族姓藩篱。”是寨堡地势及作用的真实写照。庄内建筑依山势而建,从正门进去穿过小厅,迎面是一排台阶,尽头又是一重门,仰望门两边墙上砖雕间尚留有“傲不可长”、“欲不可纵”等墨迹。拾级而上跨门而入,又要走一排台阶才到达正厅。厅上为民居少见的“四梁扛井式”结构,传为朝廷特许所建,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浓重的历史气息。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