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科学探索
方舟子:耳朵认字又来声称叫板司马南
2006-03-30 11:55:58  作者:方舟子  来源:北京科技报  【字号
漫画/冷洁

 

如果有魔术师非要声称他的表演不是魔术,而是真实的“特殊本领”、“绝活”,而且愿意接受验证,我们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实验的条件要由我们来设计,而且要设计得比较严密;实验过程要由我们来控制,而且要进行有效的监视。

1979年3月11日《四川日报》报道说四川大足县一位12岁的少年有“耳朵认字”的功能,轰动了全国。随后北京等地也都纷纷报道发现有同一功能的少年儿童,一股波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特异功能热”席卷中国,引发了一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历时十几年的伪科学闹剧。

27年后,又一篇类似的报道出现在中国媒体上。今年3月17日,《燕赵都市报》发出一则“灵寿农民培训孩子绝活 声称敢于叫板司马南”的报道,文中称:河北省灵寿县31岁的农民马承杰自述经他培训,自己的儿子和两个侄女都掌握了蒙眼辨物、识字和过目不忘、倒背如流的特殊本领。记者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怀疑,前往灵寿亲自观看了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绝活表演,验证了马承杰的儿子和侄女的确能蒙眼辨扑克牌、做算术题和骑车。至于“过目不忘、倒背如流的特殊本领”倒没有验证。

报道最后说:“虽然记者对马承杰培训出的3个孩子所具备的特殊本领始终持怀疑态度,但因为他们表演的绝活找不出任何破绽,只能感到惊奇和不情愿的佩服。”“马承杰表示,3个孩子的绝活绝非伪科学,他希望向反伪科学的斗士司马南先生发出挑战,以证明自己并非靠障眼法行骗的江湖术士。”

由以前的“特异功能”被改叫成了“特殊本领”、“绝活”,在表演细节上也与以前有些差异,但是实质上还是一样的,都是想要证明人不通过眼睛也能辨物、识字,还是变相的“耳朵认字”。

令人略感欣慰的是,与当年“耳朵认字”轰动全国不同,这则“蒙眼辨物”的报道转载者寥寥,连那些最喜欢登载这类奇闻轶事的“新闻网站”也只有一家将其收录,不知是因为没有被注意到,还是因为编辑、读者的素质提高了,不再那么轻信了?

“蒙眼辨物”、“蒙眼脱身”之类的表演在魔术表演中也经常见到,表演时魔术师也会让观众来验证眼罩的真假,如果这位记者在场,也肯定会说“蒙上了记者的眼睛,结果记者什么都看不见”。让记者去看魔术表演,即使他明知是假,我也敢断言他肯定“找不出任何破绽,只能感到惊奇和不情愿的佩服”。

如果有魔术师非要声称他的表演不是魔术,而是真实的“特殊本领”、“绝活”,而且愿意接受验证,我们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实验的条件要由我们来设计,而且要设计得比较严密;实验过程要由我们来控制,而且要进行有效的监视。

要验证马承杰的弟子是否真能“蒙眼辨物”,其实用不着司马南出面,如果记者的态度能严谨一点,本来也可以办到。比如,在实验时,要把小孩带到陌生的环境,马承杰本人不能在场,以免他发暗号;蒙眼的眼罩要由记者自备,不能用马承杰提供的,以免其中有机关;试验用物(比如字条)要遮盖起来,至少字的一面要背向小孩,以免被偷看,等等。

其实,对最后一条,该记者也想到了,在完全没被他人看见的情况下,记者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字,多次折叠后夹在一本书里,由三个孩子分别辨认。结果没有一个能够辨认出来。这个记者称为“屏蔽状态下识字”的实验结果实际上已经否定了这三个小孩有“蒙眼辨物”的能力。

对此,马承杰解释,“可能是因为孩子们表演的节目有点多,累了,精神不集中所致。”这种借口,和以前那些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表演不出来的“特异功能大师”所用的借口一模一样,根本不能让人信服。

如果记者负责任一点的话,就不应该就此停止调查,而应该等小孩休息好了再试,或者干脆多呆一天,第二天第一个就试这个所谓“屏蔽状态下识字”,看马承杰还有什么借口可用。对于“过目不忘、倒背如流的特殊本领”更容易验证,只要预备几篇新作即可。

奇怪的是,对一个本来已经被记者本人用比较严格的实验所否定的表演,记者的结论却是“只能感到惊奇和不情愿的佩服”,而且还让马承杰“叫板司马南”。

如果中国哪个旮旯的、哪个蹩脚的业余魔术师都要来“叫板司马南”,记者都要“佩服”,嚷嚷要司马南接招,司马南还不得累死。

【责任编辑:卲熙】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