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资讯
福清发展设施农业系列报道:科技是个宝不服不行
2009-12-29 22:12:50  作者:陈滨峰,李智勇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虽已是冬季,但在福清市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里,水果黄瓜、豌豆苗、台湾地瓜叶、奶白菜、紫背天葵等特色蔬菜长势喜人。

    绿丰公司总经理林必玲转动大棚外的起降杆,薄膜缓缓升起。“通过控制通风面积的大小,可以对棚内温度、湿度进行调控。”林必玲说,“大棚突破了四季的限制,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种植各季节的紧俏蔬菜,做到全年均衡供应,以销定产,随时有货。”此外,大棚内除虫不用施农药,用防虫网、“黄粘板”和生物诱剂就可把害虫诱杀除去,棚内的微喷灌溉系统还可以做到逐棵灌溉。

    普通黄瓜的瓜藤缠着竹竿向上爬,但在“绿丰”,黄瓜的瓜藤却是用丝线吊着的。林必玲介绍,可别小看这些丝线,用吊蔓的方式种黄瓜,表面上看似简单,其实整个种植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方式可控制生长高度,每节瓜藤产一个果,增加产量。

    普通农户种上普通黄瓜,采摘期只有3个月,亩产不过4吨,每公斤批发价1.2元,而“绿丰”采用设施农业先进技术,从荷兰引入新品种在大棚里种出的水果黄瓜,采摘期长达8个月,每公斤批发价4元多,每亩地可年产水果黄瓜10吨,年产值4万元,效益是种普通黄瓜的8倍多。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重视科技,运用科技,福清现代设施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使得农闲时节变农忙,淡季成旺季,农产品销售不用愁。    

    “5年前,我从包工头转行做菜农,2年就亏了700多万元,就是因为不懂新技术。” 福清市绿叶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林秀明告诉记者,为学习设施农业种菜技术,解决大棚栽培中遇到的品种、灌溉、病虫防治等问题,他多次去山东考察,还远赴以色列进修学习种菜、节水灌溉等技术。林秀明把以色列的滴灌技术、无公害立体农业技术和高优菜种带回福清,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最新品种的黄瓜、甜椒、尖椒、苦瓜等,平均亩产10吨左右,亩产值3.5万元左右,在福州市场成了抢手货。

    “科技是个宝,不服不行。”林秀明向记者感叹道。2008年,他种植的甜椒平均亩产为10吨,河南一家大型种子公司把他们的甜椒新品种拿来让林秀明试种,并派技术人员来指导,今年在实验田亩产13吨,到明年,经过本地化育苗后,亩产有望达到15吨。“过几天,我还打算去山东取经,把他们的油桃品种引种过来,如果能种植成功,效益比种蔬菜还能翻几倍。” 林秀明信心满满。

    在江镜镇,福清市嘉叶现代农业开发公司董事长施忠辉告诉记者,依靠设施农业和现代科技,该公司每年种植甘蓝、日本包菜、美国西芹、大葱、茄子等各种蔬菜12500亩,产量6万吨,大部分产品出口。由于品质高,口感好,该公司出口日本的甘蓝,约占整个日本甘蓝进口的60%以上。“利用现代科技,我们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能抵御连续3个月的干旱,种田不用靠天吃饭了。”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的带动,许多福清农户学会了标准化种植模式和先进技术。沙埔镇龙洋村的陈瑞香等5位农户去年跟着绿叶公司种了30亩大棚蔬菜,每亩净赚8000元,今年扩大规模种到200亩;沙埔村3位农户一看发展大棚蔬果有前途,也开始跟着种,最大的一户何清祥一口气种了60亩。

    福清市分管农业的领导介绍,据该市调查分析,普通钢架大棚栽培的总成本约为3.1万元左右,其中建棚成本2.13万元/亩,生产成本0.939万元/亩。如果种植反季节瓜菜,当年可收回建棚成本和当季生产成本。

    反季节生产、培土配液、生物防治、剪枝排灌、授粉扎线、定时采摘、分类装运……通过运用现代科技,越来越多的福清设施农业企业和农户摆脱了“靠天吃饭”和自然环境限制,让大棚瓜果四季飘香,农民钱袋子也变得越来越鼓。

  (福州日报记者 陈滨峰 李智勇 何海铭  陈敏灵 通讯员 毛晨熙)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