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政务
永泰:让山长青水长流
2013-02-19 20:53:17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去年,永泰县城区常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大樟溪城区段水质除一项指标在国家二级标准外,其余指标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永泰水质和空气质量的提升,是该县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的结果。春节期间,记者前往永泰县,对此进行探访。

  昔日蚕食地 今成休闲道

  在市级新农村精品示范村塘前乡芋坑村,清澈的一都溪从芋坑村和规划中的造福工程村民安置点穿越而过,溪边砌起了三四米高的堤坝,堤坝边建起了2米宽、500米长的亲水休闲景观道。道路两旁杨柳依依,枇杷挂果,景色引人入胜。

  芋坑村党支部书记何明健介绍说,休闲景观道是去年11月份建成的。如今,这里成了村民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之前可不是这样的。一下大雨,上游的泥土顺水而下沉积在这里,加上村旁及对岸宫山因被溪水冲刷而土石崩塌,日积月累,河床变宽变浅,一发大水,洪水就会漫入河边的村民家中。”村民兰春明指着溪两岸新砌起的堤坝说,为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村里对河床进行了清理,砌起了4米高的堤坝,水土流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塘前乡副乡长王礼熙介绍,去年7月,县里将芋坑村一都溪小流域治理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工程,总投资224万元,目前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924亩,超额完成任务,其中封禁治理面积2350亩,新种植水保林592亩,修建1条拦砂坝,新建护岸工程1公里,整理河床7万平方米。

  一都溪小流域治理,是永泰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项目之一。此外,流经永泰县8个乡镇的清凉溪、富泉溪、长庆溪、汤埕溪也在治理范围。至去年底,永泰实际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500公顷,占总任务的126%,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茶园“坡改梯” 增产又增收

  白云乡凤际村有着近半个世纪的种茶历史。“村里有一片300亩的集体茶园,以前种的都是绿茶福云6号品种,年产干绿茶50多吨,创产值60多万元。”村支书黄代新说,随着干旱气候的影响,加上管理经营不善,这几年茶场减产50%以上,许多坡地水土流失严重。

  为改变这一现状,解决干旱气候对茶场的影响等问题,白云乡计划投资70万元,对茶场进行旱地水利改造,新建容量为15立方米的蓄水池约20个,以改善茶场的供水条件,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今年1月,乡党委还对茶园进行“坡改梯”,对部分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引进台湾早乌龙、平和白奇兰和安溪铁观音等茶叶品种100亩,力争增产又增收。

  记者看到,改造后的茶园如梯田般散落在山间。白云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坡改梯”后,可以减少泥土崩塌和雨水冲刷,蓄水池则使茶园内形成良好的蓄、排水系统,做到“小雨不出沟,大雨不出园”,减少茶园水土流失。

  在永泰县,茶园“坡改梯”面积已达到600公顷。果园、油茶园和地瓜地也在“坡改梯”行列。与此同时,永泰县还实施绿麻竹工程,发动群众在大樟溪两岸栽竹护岸,目前累计栽植20多万丛,覆盖面积约833公顷,在大樟溪及其支流两岸基本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

  发展与生态并重 开发与保护并举

  永泰县副县长王秀钦说,近年来永泰县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采取发展与生态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预防与治理并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保护先行,坚持“三不准”:山体坡度超过25度和崩塌易发地带不准开荒种植,已开荒的全部退耕还林还草;造林绿化过程不准炼山和机械整地,而采用人工劈草挖穴;项目用地涉及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坚持不准上马,保住生态底限。上马项目必须达到“三具备”:项目开工必须具备水保方案,项目建设必须具备水保措施,项目验收必须具备水保合格单体工程,否则不允许动工兴建与验收。

  在水土流失治理中,永泰县坚持注重实效。对新开垦的果茶园治理,指导农户在前期管理中做到水保措施到位的同时,鼓励套种中药材或其他农作物的方式,既保证前期管理过程的经济收益,又能保证新开园地的水土巩固;对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要求施工单位采取超常规措施,只要土石方开挖填埋工序一结束,立即着手绿化美化环节的施工,防止一般施工程序下堆土弃渣而造成人为的水土流失。

  永泰县还积极加强宣传教育,结合“清洁家园行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等,宣传教育和培养群众良好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明确划分牲畜“禁养区”“禁建区”,清除违规养殖场,最大限度减少水源污染。同时,通过农村电气化建设、生态移民和实施殡葬改革,有效遏制群众割草伐薪与开山建坟的行为。去年,永泰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3%,达到73.4%,绿化程度92%,实现了山长青、水长流的良好生态保护目的。

  (福州日报记者 张铁国 文)

【责任编辑:林少斌】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