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图片新闻
闽江学院专家学者议“名片”
2007-01-08 21:08:23  作者:曾艳,吕路阳,沈威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福州十大名片”评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6年12月29日,闽江学院专门组织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为名片评选把脉支招。
   
把握“四大关系”
   
赵麟斌(闽江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
   
  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发展,形成了福州独特的城市内涵和文化瑰宝。此次评选“福州十大名片”,对于提炼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推选时要着重把握好四大关系:
   
  “普”与“特”的关系。“普”是指具体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特”是指名片的代表性、典型性。推选时要在丰富多彩、门类多样的具体历史文化遗产中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历史文化脉络,最能凸显城市魅力特色的典型代表,使之真正具有代表性、地方性、典型性。
   
  “泛”与“专”的关系。征求意见式的观点往往个别性、随机性比较强,缺乏系统的、历史的、理性的比较与思考。因此必须将大众的观点与专家学者的研究结合起来,从而保持名片内涵的系统性、深刻性与导向性。
   
  “评”与“品”的关系。名片评选具有外显性,而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具有内显性。评选名片,就是为了通过其鲜明、独特、简洁的方式集中展示城市风采,挖掘历史内涵,品味文化底蕴,通过名片的“评”达到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品”。
   
  “评”与“立”的关系。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广大群众参与、融入城市名片的评选活动,使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进而在评定之后展开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让名片真正立得起来、传得开来、走得出去,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言人。
   
推荐历史名人
   
黄高宪(闽江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处长、教授)
   
  福州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荟萃。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方面来看,福州人才辈出,享誉海内外。如历代政坛上的著名人物王审知、林则徐、沈葆桢、林觉民、林森、林白水、萨镇冰、陈绍宽等;近现代文坛上的著名人物林纾、郑振铎、邓拓、冰心等;古今科学技术界著名人物:董奉、陈振龙、侯德榜、高士奇、陈景润等;爱国华侨黄乃裳等;被奉为保护神的“天仙圣母”陈靖姑等。
   
  所以,拥有众多名人的福州,在评选十大名片时也要推荐名人、缅怀名人、宣传名人、学习名人。通过积极推介名人,缅怀他们壮美的人生,宣传他们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美德和精神。
   
  我认为,不论从人物的知名度、美誉度,还是从所属类型的典型性、代表性来看,最应该推荐的历史名人是林则徐,其次是严复、陈靖姑、董奉、黄乃裳。
   
处理三层关系
   
刘锦贻(闽江学院人事处处长、研究员)
   
  城市名片是城市的品牌与无形资产,也是外地人了解福州、提升福州影响力的重要窗口。此次评选出的“福州十大名片”,应是对我市具有上述品质的十大亮点的反映。鉴此,评选工作的关键是科学处理群众海选、专家见地、领导决策三者的关系。
   
  社会投票的名次是决策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但又不能简单机械地以票数产生名片。专家论证是不可或缺的程序,这对于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认同度、美誉度等特点的城市名片的推出,其特殊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科学缜密地设计操作系统,使群众推选与专家评分都占有合理份额。“十大名片”产生后,要乘势而上,做足名片的辐射和增值文章,使其发挥更大效应。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将其作为示范点,分类指导,打造精品,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这对于新获得全省文明城市称号的我市,进一步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有着积极作用。在旅游产业方面,可以推出“福州十大名片游”,为旅游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内涵和理念。
   
把好入选条件

吴金林(闽江学院旅游系副主任、副教授)
   
  评选“十大名片”,要把握好候选名片的条件:要有核心竞争力;要有特质个性;内涵丰富,尤其要有文化底蕴,同时要有载体,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潜力;优势突出,应有垄断性优势,具有恒久的魅力;社会公认,应得到本市居民的广泛认同,有广泛的回应力。
   
  在评选程序上还要注重政府指导,要制定指导规则,监督评选过程。由地方自荐和社会推荐结合。地方推荐可以更好地发现城市名片,展现自我,社会推荐则可以提高影响力,扩大参加评选的范围。评选时,应先由市民海选,使之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再由专家评选,体现科学性。评定后,媒体要广泛发布,扩大影响力,聚集名片的社会效应和财富效应。

首选榕树入名片
   
王贤斌(闽江学院管理学系副主任、副教授)
   
  评选“福州十大名片”,不仅要传承城市历史,体现城市现实,更要放眼城市未来。
   
  传承城市历史,就是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现实,就是反映城市的典型特征;放眼城市未来,就得反映城市的发展远景。我认为福州的名片应该寓意深刻,体现福州精神面貌,涵盖福州“历史文化古都、绿色人居城市、和谐生态环境”的特点。
   
  我个人觉得应该首推榕树,榕树见证了福州的城市发展,也代表了福州人顽强团结的精神。第二推选三坊七巷,它作为福州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大大小小100多名历史人物与之联系,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推选滨江滨海,福州由母亲河闽江孕育,位于海峡西岸,滨江滨海的独特地理优势,形成了“城中有山、山中有城”的自然气质,四季常青、气候宜人的自然环境,造就其和谐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宜人居住的省会城市形象。第四推选瑰宝寿山石和温泉之都,它们是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孕育出的独特稀有的天然产物,蕴含着古老的文化底蕴,也为今日福州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
   
别忘脱胎漆器
   
汪天亮(闽江学院艺术系主任、副教授)
   
  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手工艺“三宝”。现代的福州漆艺家在秉承福州传统脱胎漆器技法的基础上,锐意进取、积极创新,他们没有把脱胎漆器的发展仅仅停留在“器”的本身,而是把它上升到审美领域的艺术品。福州漆艺家还以漆画的创新形式,在近20年的多次全国美展中摘金夺银,为福州人民争得荣誉。
   
  福州脱胎漆器已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充分说明了它的文化含量和社会影响力。福州脱胎漆器以它特有的秉性,使它成为福州城市的文化符号,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我认为福州脱胎漆器也是当之无愧的名片。
   
紧扣领导意图
   
杨章钦(闽江学院法律系副主任、教授)
   
  福州评选十大名片在尽可能代表最广大民意的前提下,还须紧扣领导层决策意图。福州领导层的决策意图在于:对外宣传福州,显示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知名度,扩大福州影响力;对内鼓舞民心,让市民了解福州、依恋福州、热爱福州,激发市民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服务经济建设,进一步搞活非旅游资源型城市的旅游业,做大文化产业链,做强特色品牌经济。
   
  因此,为紧扣领导层决策意图在群众海选前就要加大舆论引导,加大名片背景宣传。让市民明白,评选名片活动不止一次,即将评选出来的城市名片也不是终身制的;十大名片难以涵盖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的方方面面,要在福州市民心中形成一张福州城市主名片,成为福州城市名片的缩影,福州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十大城市名片应延伸至精神层面,福州要用福州人特有的进取、创业来不断打造福州新名片。
   
推崇两位林公
   
林友华(闽江学院经济系副主任、教授)
   
  打造城市名片,应注重名人效应。要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推举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并在全国乃至世界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在近现代就有被两位国家主席推崇的两位“林公”。
   
  林则徐是揭开中国近代史帷幕的第一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世界禁毒先驱,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上都有重大建树,在他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江泽民同志参观虎门鸦片战争纪念馆时,敬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对林公则徐的崇敬之情。
   
  而林森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后任国民政府主席。他开拓了近现代中国侨务工作,廉洁自律、重视科教。在他病逝后,毛泽东主席亲自起草唁电“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给林森极高的评价。
   
  我认为,作为福州人,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乡贤感到骄傲与自豪,两位林公也应是当之无愧的福州城市名片。
   
重视市民文化
   
黄鸿鸿(闽江学院成教院副院长、教授)
   
  作为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缺乏相称的、催人奋进的、激励城市信仰认同的市民文化,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自豪感普遍缺失。福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整体形象缺少统一性、和谐性。福州的发展要迎头赶上,还要着眼引导形成一种昂扬向上的市民文化。
   
  因此,城市名片的评选就显得意义重大。我们不能只为了评选而评选,更要着眼于评选后的功能延伸。城市精神、市民文化有其自然形成的规律,但有意识地、全面地引导也十分重要。所以要通过十大名片的评选,把散失的、淡忘的文化挖掘出来,凸显、弘扬福州优秀文化,并加以提升,丰富内涵,赋予时代意义,让市民知福州、爱福州,用心建设福州。
   
第一名片昙石山
   
欧潭生(闽江学院历史系教授)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昙石山文化遗址1954年被发现后,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其重要性在近几年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它就像浙江河姆渡、西安半坡遗址一样,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公认的文化品牌。
   
  凡是参观过昙石山博物馆的人,都会对其考古现场所展示的五千年文明所震撼,都为福州有这种底蕴深厚的昙石山文化而骄傲:
   
  满山遍野的海生贝壳证实了《山海经》记载的“闽在海中”,五千年前海水与闽江口交汇处不在长乐金刚腿而在昙石山;
   
  中日考古专家联合鉴定的137号墓主人头骨有“日本人骨逢”,证明日本人种五千年前来自昙石山;
   
  “中华第一灯”展示了福建祖先的聪明才智,改写了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关于灯来源于陶豆的传统说法;
   
  ……
   
  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昙石山文化,是海西文化的源头,是福建祖先的发源地,是省会福州历史文化的第一品牌,它理所当然应该成为福州的第一名片。
   
解读城市精神
   
薛菁(闽江学院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士)
   
  一个城市所拥有的独特精神是深受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浸润的。所谓城市精神,归根结底是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
   
  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福州历史文化至今,福州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杰出人士,在他们身上浓缩了福州的城市精神:爱国忘我,民族自强,自主创新,求精务实,开拓进取。我认为,在今天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重新解读这些精神,对于培养福州市民良好道德风尚和文化素质,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奉献家乡的观念都是大有裨益的,这也是评选福州十大名片的精神价值之所在。因此,我认为福州城市名片就应该是那些根植于福州历史文化之中,最具福州城市精神,最具福州历史文化传统的标志或象征。
   
闽剧不可缺失
   
邹自振(闽江学院中文系教授)

   
  无疑,林则徐、三坊七巷、船政文化、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等均是闻名海内外的文化品牌。但是有着400余年悠久历史,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的闽剧也是福州不可缺少的一张重要名片。
   
  闽剧俗称福州戏,流布于福州十邑及宁德、南平、三明等通用福州方言的20多个县、市(区)。闽剧具有昂扬奔放、委婉动人、活泼明快的音乐格调和艺术特色,并以其平民化、世俗化的审美观照为广大市民喜闻乐见,在福州方言区有广泛的演出市场,现每年演出达20000多场,出现了一大批优秀剧作。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闽剧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生存现状却不容乐观。
   
  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民俗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古老的民俗文化应该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因此,我认为,闽剧也是福州不可缺失的城市名片,应该通过评选,促进闽剧的发展。 

  (福州日报记者 曾艳 吕路阳 沈威)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