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图片新闻
马铃声声 云南马帮来到福州
2006-12-03 10:35:41  作者:雷岩平,黄冰清,刘怀宇,黄立新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一天劳累下来,美美地抽上几口水烟

行进路线图

哈尼族马氏6兄弟

  用脚步丈量生活的空间,用马铃传播着自己的文化。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的云南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孤独地往返着。现在,他们大胆走出深山古道,把悠悠的马蹄声滴嗒到了都市的柏油路上。
   
马帮队伍绵延1公里
   
  经过245天艰难的跋涉,2日,这支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马帮,踏上了福州的土地。

  2日下午,记者在福清棉亭的公路上见到这支队伍。
   
  浩浩荡荡的马队在324国道上绵延1公里长,煞是壮观。马帮总指挥杨式飞告诉记者,马帮队伍有99匹纯种滇马,29名牵马人,15名后勤人员,以及4吨云南特产普洱茶。所有马都是牵马人的私人财产。
   
  杨总说,今年4月2日,马帮从千年茶马古道的起点——西双版纳易武古镇出发,途经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天津,打算在今年春节前抵达北京,行程达1.2万华里。
   
马帮中的“总马锅头”

  来自云南红河的哈尼族马氏6兄弟,是马帮的主力。99匹马中有45匹马属于他们家产。他们分别是老大马斗娘,老二马斗发,老三马斗成,老四马金山,老五马泽博,老六马术华,其中现年35岁的老四、老五还是双胞胎。
   
  采访中,二哥马斗发一再暗示记者,要“单独采访”自己,因为自己是整个马帮的“总马锅头”。
   
  何谓“总马锅头”?汉语很不流畅的斗发指了指身边的马和正在做饭的锅,记者顿时明白,原来就是这“马”和“锅”都得听他的。当“"总马锅头”的马斗发,就是全队的“核心人物”。
   
  斗发告诉记者,自己家是专门养马驮货的,从17岁起就加入了马帮。家里几兄弟从来都是一起行动,几十年来一直在茶马古道上谋生。这条古道被现代交通工具取代后,他们又转向缅甸、老挝、越南等地。
   
  一年之中,六兄弟往往只能在家中呆上两三个月。现年只有43岁的“总马锅头”马斗发,已是爷字辈的人了。他的儿子今年20岁了,也在马帮里。
   
  六兄弟家里还有父母妻儿一大家人。面对会不会想家的问题,斗发说:“不想不想,马帮人就是要走南闯北,以后我们的孩子也这样,要是想家,就走不到北京了。”
   
  下午4时许,马帮在福清宏路城郊的一块空地上扎营。一歇下来,他们就拿出水烟筒,大口大口吸起来,很是惬意。

马帮中惟一的女将
   
  来自昆明的杨丽华,今年31岁,是马帮中惟一的女将,负责全队40多人的一日三餐。
   
  记者在营地见到杨丽华时,她正在做全队的晚餐:“今天吃莲藕炖猪脚和番茄炒鸡蛋。”虽说只有两个菜,但是全队40多个大男人要吃掉20斤猪脚、60余个鸡蛋,让她累得够呛。
   
  作为全队惟一的女性,在一群男人中生活,还是有一些不方便。杨丽华很不好意思地说:“有时上厕所都不知道去哪里。”夏天,男人们跳到河里洗澡,杨丽华只能打一桶水,找公用厕所解决问题;晚上,她在货车车厢中搭一张简易的床睡觉。
   
半路加入的马帮“发烧友”
       
  田式华自己没有马,他是马帮中最出名的一位马锅头,曾多次上过电视和报纸。他今年55岁,他说他不是马帮中年纪最老的,因为还有一个马锅头比他大一岁。去年有马帮到他店里歇脚,听说缺赶马人,于是他跟了去。
   
  老田说,出门漂泊了几年,他已经习惯了在外的生活。这次来到福建,他又发现这边的米酒特别好喝。惟一痛苦的是,他想念家里的老婆和20多岁的女儿。
   
马锅头每月赚多少
     
  年轻的马锅头马志文对记者说,由于交通日渐发达,如今马帮生意不太好做了。此次上京,有马匹的马锅头按马匹数算工钱,一匹马每天可得20元,一般每位马锅头都有五匹马,算起来,每人月收入有3000元,其余九位被请来帮忙赶马的马锅头则每月发给1000元工资。
   
  临别时,田式华说其实有匹马在途中病死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习惯对人说马帮有99匹马。
    
春节过后再进京
   
  马帮在途中也经历过多次劫难。在停留期间,遭到马贼3次光顾。最近的一次是11月29日凌晨在泉州涂岭一带,被盗走5匹马,幸好有沿途的媒体和警察帮助,每次都能顺利地找回失马。
   
  总指挥杨式飞说,一路上马帮经受了太多的波折,有时像英雄式地被人欢迎,有时却像流浪汉一样无处安身。前些日子,马帮指挥部决定过了春节再北上。杨总说,马帮成员都来自亚热带,越往北走越吃不消北方的严寒,开春后上路是明智的选择。

  (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黄冰清 刘怀宇 黄立新)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