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闽南新闻
数万泉州人名片流入网络 骚扰不断个人隐私泄露
2007-08-19 16:41:30  来源:泉州晚报  【字号

  导读

  新房钥匙刚到手,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接二连三;准备进行装修时,木地板商、地砖商纷纷来电推介产品;还在构思黄金周如何消费时,各种商场促销信息纷至沓来……这些许多人都有过的“巧合”经历,让人们十分纳闷:是谁把我们的信息泄露给了商家?

  如果有人再告诉你,不止你的联系方式,你的很多个人隐私,包括令人尴尬的医疗记录、个人信用、工作履历……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从网上“买”到,不知你会作何感想?

  近日,记者在中国最大的两家个人信息网站发现,好几千万的个人信息已在此流通,包括数以万计的泉州名片。隐私权正成为一种消费品———通过互联网,几分钟就可以“买”到一个人的电话号码,甚至他的背景和去向。这些生活中的“巧遇”是如何实现?在日益公开化、透明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个人隐私如何保护?请看本期《新闻调查》。 □本期执行:林绿波蒋滨滨

  [质疑]

  资源共享还是侵犯隐私?

  靠着出售隐私发财的两家公司,对此有特别的解释。

  名片网宣称,名片是商务交流的手段和工具,印制出来就是给别人看,尤其是商务名片就是用来交换的。如果当事人已经将其个人信息印制在用于公开发布的名片上,就不再属于隐私信息保护的范畴。同时,该网还称:您的名片可能是您的朋友或者合作伙伴为您上传的,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您创造更多的机会,比如让更多的工作找到您。

  搜人网则干脆地表示———如果您提供给我们其他人的个人信息,例如配偶、同事,我们将视为您得到了他们的允许。

  记者随机采访了数十位市民发现,一部分市民认为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学会资源共享是国内商务理念的一大进步。对企业寻找人才、商家间的商务沟通都有好处。但有不少市民却认为未经许可公开个人信息,是明显的侵权。还有市民一笑而过,他们认为网络上的信息未必都真实。

  亲身经历了此类尴尬的市社科联主席朱学群认为,个人信息可分为公务信息与私人信息。公务信息包括办公电话,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料因工作需要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以便商务往来,并不构成侵权;但如果私人信息未经个人允许就擅自被公开,则属侵权行为。

  本报法律顾问林晓阳认为,名片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它只是在私人和公务交流的极小范围内自愿公开。根据《宪法》、《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个人的信息资料属个人隐私,无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向社会公开和传播。在未经本人同意,没有签订相关法律,擅自将个人信息在网络上公布属侵权行为。受害者可要求网站撤销名片,停止发布,并可要求进行道歉以及一定的赔偿。

  法学专家王宗玉同样表示,网站和登录他人资料者的行为都涉嫌侵犯了个人隐私。他说:“两人之间互换名片,并不代表赠名片者愿意将自己名片上的信息告知第三人,甚至对大众公布。个人若不愿意将信息公布,可要求网站撤下,如交涉无效,可向法院起诉。”

  [调查]

  个人信息网上贱卖

  从事化妆品销售的陈老板最近颇有些得意,他只花了一点钱,就通过国内最著名的两大寻人网站“名片网”和“搜人网”,轻松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客户群。但“得意”只是一部分人的感受,记者在两大网站上输入“泉州”搜索发现,数万泉州人资料赫然在目。

  从老板到管理人员都有记录

  网站的介绍显示,月点击量已高达500万以上的“名片网”,每日都有大量商务人士、销售人员、猎头公司、公关与媒体、求职者造访。按地区搜索,可以轻松地发现“泉州”囊括了12349条记录,涉及纺织、电子、机械、食品、工艺制品、服务业等各行业人士。记者发现,短短3天里,名片就增加了近七百个。

  在所查到的名片中,名牌企业占据了大量份额。耳熟能详的安踏、雅客、利郎、富贵鸟均榜上有名。名企中,雅客的资料最多,累计拥有60多条记录,其余大部分名企的记录都在10条以上。名片涉及的人员成分各异,从普通员工到中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是董事长,总经理,涵盖了福建总部,以及全国不少地区的分支机构的负责人。他们的职务、手机号码、办公电话和电子邮件均一览无余。

  与名片网并驾齐驱的还有一个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搜人引擎”搜人网ucloo,市民刘先生在此搜到了自己几乎所有的私人信息,内容包括个人信息、背景、BBS、Blog、个人信用、工作经验、法庭记录、其过去的同学和同事等相关信息、第三者的评价等。

  几元钱就能消费一个人的隐私

  如果说两年前,出售一本价格4000元的“中国老板手机号码大全”书籍,是这场商机的初始形态。那么如今花几元钱就能消费一个人的隐私,显然是这场革命的升级版本。

  “找你想找的名片,传1张换2张”,在这个名为“名片网”的网站上,这样一条游戏规则非常醒目。但要寻求海量的信息,一张换2张显然太麻烦。该网站承诺花188元钱升级为VIP,就可以在一年内无限量查找信息。

  另一家被公认为全球最大的中文垂直搜人引擎的搜人网ucloo则对此明码标价:个人联系信息必须使用中国手机(移动或联通)付费,每次2元人民币。

  这些花钱买来的信息是否真实?记者按照搜人网ucloo提供的号码拨打了同在报社同事的电话,通过核实,发现其公布出来的信息基本准确。记者又拨通了此前在泉州师院读书的林同学的电话,从未将名片传到网上的她,面对网页上如此详尽的履历和个人说明,吃惊不已。

  [影响]

  “名片”入网 骚扰不断

  是否侵权还是未定的命题,但这些流入网络内的名片很可能是以下生活中“巧合”的作者。

  “我的电话快成荐股热线了”,刚刚入市三个月的林先生最近成为股票私募公司的主攻对象。根据区号显示,打来的电话的地区居然遍布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全国各地,这让身在泉州的林先生疑惑不解。

  类似事情在市民王女士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新房钥匙刚到手,装修公司的电话就已经接二连三。车险刚要过期,推销人员就已主动上门。”她在自己的博客中,感叹这些公司的神通广大:“他们不仅了解我的购房、保单的情况,而且对移动电话及家庭住址也一清二楚。”

  同样成为困扰的还有怎么也挡不住的旅游服务电话。仅仅在网上订了一次房,白领李小姐就陷入商之行、快乐E行、E龙等网站不定期地信息或电话骚扰。当李小姐对电话来源提出疑问时,对方的回答是:这是我们随机抽取电话号码的结果。不过,如何获得信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为您更好地服务。一席话,令李小姐哭笑不得。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生活尴尬大部分集中在商品推销的领域:其中股票期货、日用品、住房、旅游、保险、黄色信息5大领域是市民最常遭遇的“巧合”。

  [纵深]

  四种渠道隐私最易“失窃”

  这些看似生活中的“巧遇”如何实现?央视的一份调查给了我们答案,根据结果,74%的公民有过信息被泄露的遭遇,在被泄露的信息中,90%是联系方式(电话、工作单位)。泄密渠道42%是网上注册,25%是找工作投简历,16%是买车、房、保险等,10%是医院看病。

  而在福建电子商务协会的陈先生看来,这些方式中,网络无疑是最隐秘最快捷的渠道。其中,注册电子邮件、论坛、网站会员、电子支付、人才招聘、聊天记录、技术漏洞等渠道最容易“偷走”隐私。

  市社科联主席朱学群强调,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是应对此类行为最有效的法宝。进行分类、经济化管理后的个人资讯可为市民省下不少烦恼。通常情况下,个人信息可分为:公共领域、商务秘密和个人资讯。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可采取与银行、证券公司等公共服务部门额外签订协议的方法,指明哪些信息不允许被公开需要进行保密,哪些信息可以被公开。

  同时,本报法律顾问林晓阳建议,在日常生活中,网民需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如非必要,不要填写过于真实的个人信息;应当选择安全、保障能力强的网站存储个人信息。

  [链接]

  保护个人隐私网络巨头先行一步

  对于这些容易被偷走的隐私。网络巨头们已经率先做出表率。

  7月19日,Ask公司表示,如果用户不愿意,它将允许人们进行匿名搜索,不会保存用户的网页搜索历史。对于不希望匿名的用户,它将保存搜索日志资料18个月时间,然后将阻断搜索关键字和IP地址间的联系。

  紧随其后,微软公司7月23日宣布,用户的IP地址和其他与网络搜索相关的识别数据,包括用户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和居住地址等资料,将在18个月后永久删除。此外,微软还承诺,将把搜索关键字与账户资料分开存储。这些账户资料包括了姓名、电子邮件地址、电话号码等信息。

  同时,雅虎表示,除非用户希望或因法律原因需要将资料保存更长时间,否则将会在13个月内清除部分IP地址和个人识别CookieID,保证用户隐私的安全。谷歌也在最近宣布,它准备把那些18个月以前的搜索记录中的IP地址和与搜索请求相关的Cookie记录删除掉,让搜索日志成为匿名的纪录。

  遗憾的是,世界上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国家或地区已经超过50个。但我国仅在《民法》中存有部分关于侵犯隐私权的相关条款,属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规尚未出现。眼下,这一批网络巨头已经在追赶隐私保护的流行风,这也必将为我国专门的个人隐私权法的出现推波助澜。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