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闽南新闻
厦门人的“香格里拉” 山溪捡石头盖了个石头村
2007-05-03 15:06:23  来源:台海网  【字号

  

  荇后村只有100多人口,却拥有好几个“厦门之最”:海拔最高的村庄,有海拔最高的信号发射台,还出产全厦门最好吃的地瓜,市民们都把这里称为厦门的 “香格里拉”。昨天,读者陈福文就和他的8个好同学,随同记者一起踏上了美妙的旅程。

  早晨8时从厦门出发,走同安往南安方向的路,过汀溪水库再到造水村左转,10点就来到了荇后村的山脚下。再往山上开时,陈福文和同学就不时发出一阵阵尖叫,弯路、还是弯路,连续的上山大弯路让人心惊胆战,车窗外的景色虽美却不敢多看一眼,因为此时我们是在八百多米高的山上。汪前村至荇后自然村盘山公路局部,道路曲曲弯弯远看如蛇蜿蜒。终于,在连续的陡峭的山路上转了几十个弯后,记者一行终于来到了这个厦门海拔最高的小村庄。

  山溪捡石头盖了个石头村

  “太美了!”刚一下车站定,陈福文和他的同学们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高处翠绿的山峰,低处潺潺的流水,远处整齐的梯田,近处清一色的石头房,路上是悠哉散步的大黄牛,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

  村路上有几坨牛粪,阿婆慢悠悠地走近,弯身拾起放进筐里。一群黑色的小母鸡在民房前摇摇摆摆地觅食,游客们则三三两两地在民房前拍照留念。村里除了几栋新盖不久的闽南民居外,清一色的石头房聚落四周略成梯形。当地一家开饭店的郑姓村民说,在未修大路之前,因山高运输不便,当地人便就地取材,从山溪里捡石头盖房子,所以盖出了一座石头村。村路上不时走过一些老人和小孩,还有年轻的小伙子骑着摩托车来来去去。

  在村路上,记者碰到了70岁的李老先生。他告诉记者,50年前他曾在荇后下乡,当时这里并不通公路,他就背着个大棉被从同安一路走来,常常要走大半天的时间。当年荇后村周边还有老虎和豹子。现在荇后村里有27户人家,140多人,大多姓郑,村民大多务农,种稻谷、番薯、茶叶等作物。

  背靠厦门的“珠峰”

  荇后村的远处,是厦门最高的山峰云顶山,海拔高达1175米,荇后人把这座山戏称为厦门的“珠穆朗玛”。

  站在村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游客们爬山的身影,据说,这座山是厦门同安,泉州安溪,南安三地的界山。临近山顶,有着厦门罕见的高山草甸和低矮灌木群,在每年的4月初,杜鹃红遍山野,村里人叫“满山红”。云顶山在天色放晴的时候,坐在寂静的山顶眺望南方,可以依稀地看到厦门模糊的轮廓。

  临近中午时分,村口的饭店飘出浓浓的香气。听店家说,自从盘山公路通车后,就带动了厦门市“第一高峰”云顶山的旅游热。到周末时,这一带游人络绎不绝,很多人特地开车前来观光。

“岩葱”只有这里能种

  市民们对这里的美景美食十分追捧,把荇后村比作厦门的“香格里拉”。“来客人了!”又有两辆车开到了饭店门口,来客点名要吃山鸡野猪,老板娘热情地招呼着。在饭店的大菜板上,放着一只大肥鹅,小黑狗静静地站在一边。

  这个宁静的小村庄还有一种“岩葱”,外形就似粗大的韭菜,味道既有葱味又有蒜味,村民说这与瘦肉同炒非常美味。因未受不良空气、水源、土壤的污染,且不施用化肥也无需喷药,因此无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真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而这“岩葱”只在荇后种植,拿到山下去种则无法成活,可能是与气候条件有关吧。

  因为海拔高天气变化无常,时而天晴时而浓雾,冬天还会结霜甚至下雪,荇后村也成了厦门气候最复杂的地方。两三百年前,荇后的先人从郑成功将军的故乡南安石井迁徙至此,在海拔850米的高地上聚居成村,善良朴实的村民对待生活顽强乐观,书写出一段人类与自然奋斗的传奇。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