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闽南新闻
石狮女科学家李爱珍当选美国院士 被中科院拒绝
2007-05-18 09:21:29  来源:东南快报  【字号
     如果不是因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选举结果,恐怕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李爱珍这位来自福建石狮的老太太。

      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2007年5月1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本年度增选的72名院士和18名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爱珍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

      迄今中国共11人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爱珍是唯一一位没有国内院士头衔的。

  陌生的李爱珍

  当选美国院士

      “当5月1日晚9点15分接到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电邮和电话,祝贺当选外籍院士时,我百感交加。”71岁的李爱珍后来在公开致谢信中说,“1863年,美国国内战争处于高峰之际,林肯总统签署成立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在31个学科6个学部共拥有2025名本土院士和387名外籍院士,其中200多位是诺贝尔奖得主。成为这个顶尖群体中的一员,是我一生科研生涯的荣誉,以及与我共同奋斗的群体的荣誉……”

      “李爱珍的研究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准。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选举标准不会低于本土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贝尔实验室前半导体研究副总裁卓以和告诉记者,“在某种程度上,当选外籍院士更不容易,当选者必需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终生贡献。比如,去年当选的白春礼对中国的纳米技术发展有很大贡献。”

      除李爱珍以外,本年度还有一名新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科学家来自中国: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张启发的研究领域涉及转基因作物,国内媒体曾多次报道他的行踪和言论。

      相比之下,李爱珍这个名字对许多媒体来说比较陌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当上了美国院士的她却一直未能当上中国院士。

  传奇的李爱珍 

  来自石狮一个华侨家庭

      李爱珍1936年生于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父母是华侨,1948年毕业于港边村陶青小学,初中时期先后在晋江县立中学和南侨中学就读,1954年7月从泉州市第一中学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1958年,李爱珍开始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穴上海微系统所的前身?雪工作。

      1980年8月至1982年10月,李爱珍被公派到美国卡尼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做访问学者。李爱珍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说,感谢恩师邹元爔院士不避风险,举荐她这个来自华侨世家的人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从而打下在国际前沿领域做研究的基础。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李爱珍去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拜访过卓以和。卓以和在1968年发明了分子束外延技术,被誉为“分子束外延之父”。

      据上海微系统所副研究员徐刚毅介绍,分子束外延设备是先进的半导体材料制备手段之一,可以生长出微波毫米波高速电子器件、红外探测器、红外光电等器件所需要的核心的半导体材料,而这些器件在国防、经济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有所成忆“摇篮”,令李爱珍最为感念的是石狮陶青小学。她曾感言:“在陶青小学上学时,所唱的那些抗日歌曲和那个时代所提倡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国家为民族’的思想,几乎影响了我的一生。”

  聪明的李爱珍

  研究与贝尔实验室媲美

      冷战结束,西方解除了分子束外延设备的出口限制。1994年,李爱珍亲自出面与国外厂商谈判,为所在实验室进口了性能更佳、运行更稳定的分子束外延设备。她的研究也得以提速。

      这一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卡帕索和卓以和等人宣布在世界上率先发明量子级联激光器。这被视为半导体激光领域的一次革命。

      自1995年起,李爱珍带领课题组在中远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领域进行探索。她曾写道,工作于中远红外波段的激光器和探测器“对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卓以和举例说,这种激光器可以灵敏地检测包括有毒有害气体在内的各种气体,在环境监测和医学检测等领域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更不要说它对军事的影响”。

      五年后,李爱珍的课题组在亚洲率先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从而使中国进入了掌握此类激光器研制技术的国家行列。

      卓以和强调,量子级联激光器的材料制造相当困难,“世界上没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到,而且这些实验室的人员大多有过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经历。李爱珍能够独立地做出来,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功劳。”

      2005年11月,在埃及举行的第三世界科学院第15届院士大会上,李爱珍被授予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工程科学奖。

      杜武青曾多次到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所访问,李爱珍研究组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实至名归。”

  勤奋的李爱珍

  50年科研生涯从无假期概念

      李爱珍六年前就退休了,但她仍然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继续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和退休前一样,她每天都要去实验室。在李爱珍50年的科研生涯中,几乎没有假期的概念。

      曾在李爱珍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上海微系统所副研究员徐刚毅告诉记者,“很多研究人员是勤奋,她是拼命,而且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拼命。有个大年初一我打电话给李老师拜年,结果家里没人,打到实验室才找到她。”

      李爱珍的国际学术交流非常活跃,参与组织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为北京争取到2000年分子束外延国际会议的主办权。“几十年来,李老师一直非常关注国际上的科研动态,她确立的研究方向总也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对国家非常有用的。”徐刚毅说。

      今年70岁的卓以和早在1985年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他同时也是美国科学院“临时提名委员会”成员。卓以和说,“如果让我从中国的半导体领域挑选一位女性候选人,我肯定会推荐李爱珍,她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二百多篇论文。她的确是中国化合物半导体领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院遴选外籍院士不接受个人申请,而是由院士、31个学科组、6个学部、科学院主席团在全世界科学家中进行挑选,经过层层讨论、全体投票才决定增选人选,整个过程保密,其严密的选举程序使得任何个人、任何一个小集体无法影响和干预选举。

  失落的李爱珍

  被中科院拒绝的美国女院士

      如今,李爱珍成为了第一位获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但她还不是中国的院士,甚至在第一轮评审时就被淘汰,未能进入初步候选人名单。

      一位推荐李爱珍参与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表示,他不便评价李爱珍为何未能当选中国的院士。杜武青听说过李爱珍未能当选中国院士的事情,“我对此感到疑惑,但我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由于不熟悉中国的体系,也不敢妄加揣测。”

      2007年1月,两年一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分别启动。预计5月公布有效院士候选人名单,年底前公布选举结果。

       入选美国科学院无疑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不过,唯一的一对华裔美国科学院院士夫妇、旧金山加州大学的詹裕农和叶公杼教授曾对记者说,在美国,人们不会把院士头衔看得那么重,更不会因为你做了院士就容易申请到经费。

       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头衔在很多情况下似乎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无论是科学界还是普通公众,都对院士评选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关注。

     《文汇报》采访李爱珍时曾问,“您做了这么多出色的工作,没评上个中国的院士,不难过么?”

      李爱珍则提到了这些年来她所获的帮助,没有科研平台和团队,没有科研经费,根本无法做出现在的工作,“没了实在的工作,哪里还能有什么荣誉呢?”“我总是记得人家给了我什么,却不记得人家没给我什么。” (据《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冯平】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