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闽南新闻
72件青铜器成为有力证据 福建文明史前推一千年
2007-04-14 10:11:38  来源:厦门商报  【字号

  商报讯   继4月8日南平浦城土墩墓获得“2006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前天,福建博物院院长杨琮发布了浦城土墩墓初步研究成果,他说,此次发现,先秦时期福建并不是落后的原始社会,伴随着青铜文化的产生,生活在福建北部的人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这把福建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改写了福建历史。
   
  72件青铜器成为有力证据

  学术界普遍认为,在战国甚至西汉之前,福建还处在原始社会。这次浦城出土的大批青铜器,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越王勾践的一把青铜剑,曾让人浮想联翩,而浦城土墩墓中,这样的越式青铜剑就有10多把,而且还是西周时期的。

  包括青铜剑在内,浦城墓葬中共出土72件青铜器,这是福建地区一次性出土青铜器最多的考古发现,也是福建文明史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之一。
   
  浦城是外来文化入闽首站

  全国2006年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有600个项目报名参加初选,今年4月6日——8日,24项参评代表前往北京,最终现场投票评出结果,福建浦城土墩墓群入选。这让外省羡慕不已,福建已经连续两年参评并获殊荣,而且集中在浦城一个地方,有专家称为“史无前例”。

  一个小县,短短两年之内获得了两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什么吸引着古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发达的文明?浦城县博物馆馆长说,从先秦至南朝,浦城一直是外来文化传入福建的第一站。 

    现在的浦城,地处偏僻,位于省内最北端,闽、浙、赣三省接合部,境内河流溪涧为闽江、衢江、信江三江源头。可在古人看来,这里土地肥沃、河流发达,地势较平缓,在农业社会,是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
   
  填补闽夏商周历史缺环

  正是由于史料记载的匮乏,考古发现几乎空白,让人们对遥远的古代文明始终处于懵懂状态。

  史书上记载关于福建先秦最早的历史,是在公元前334年,距今2341年。周显王35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被楚威王打败,越国瓦解,越王族分散在江南各地。这时其中一支入闽,带来中原和吴越文化,与原有土著闽人结合。

  也有传说,早在周朝,福建就形成七个大部落,史称“七闽”。浙江的于越族与“七闽”关系较密切。在越王允常(勾践的父亲)时代,派人进入福建定居。如铸剑能手欧冶子,曾带领助手在闽北铸造质量优良的宝剑。
  福建地区此前从未发现过土墩墓,考古发掘填补这一空白。墓葬的碳14年代测定,为距今4000年——2500年,大都早于史书记载。墓葬西周至春秋的居多,填补了福建地区考古学时代序列中夏商周时期的缺环。
   
  土墩墓从闽向北演变

  土墩墓为什么这么重要?它揭示了哪些东西?福建博物院研究员陈兆善说,土墩墓提法是江浙考古学者最先提出的,到现在还不足40年历史,可土墩墓却在学术界争议不断,迷雾重重。

  它是一种罕见的埋葬习俗,是与汉文化有区别的其他文化。不过在福建土墩墓发现之后,原有土墩墓概念要发生变化。

  陈兆善说,原来一般认为土墩墓是西周时期江南地区一种特殊的埋葬方式,通常是平地起封,不挖深坑。代表着西周至春秋时期,秦汉中原文化没有融入前,江南特有的土著文化。主要分布在苏南、皖南和浙江等地,是吴越文化的分布区域。

  变化是多方面的,他说,从全国来看,福建土墩墓把这种墓葬形式存在的年代提早了,提前到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晚期,并且向南扩大了墓葬分布范围。在战国后期,北方诸侯墓从没有封土到出现大型封土,是受土墩墓影响。北方的墓葬形式同样也影响着南方。

  综合说,浦城这批夏商、西周至春秋的土墩墓,反映了西周至春秋这两个历史阶段土墩墓发展演变的脉络,对研究土墩墓起源福建,并逐渐向北发展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林志彻】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