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闽南新闻
厦门人决定在石家庄捐献遗体 称是家乡光荣(图)
2007-01-15 16:37:57  来源:厦门晚报  【字号

 

  本报讯(记者 刘蓉)30年后,第一次回家乡厦门探亲。这边的亲友才得知,他已经成为石家庄第一个决定捐献遗体的人,他们都被这个老头感动了。


  今年76岁的吴祖宽先生,精神矍铄,他是土生土长的厦门人。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他,在部队转业后,一直留在石家庄。目前在厦门度假,这是他第一次回厦门探亲。


  吴祖宽是厦门人,却是石家庄桥西区自愿遗体捐献的第一人。有朋友劝他,落叶归根,死了骨灰也要运回厦门啊,他却觉得麻烦,“虽然我没在家乡捐赠遗体,可是我的精神回到了这里,魂归故里了。”他还说,中国是大根,厦门是小根,根在自己的国家就行。“有个厦门人在石家庄捐献遗体,也是厦门的光荣。”


  在他的努力下,石家庄已有三四百人自愿捐赠遗体


  吴祖宽说,捐献遗体不是自己一时的冲动,他希望遗体解剖能培养一些医学人才。在全国都还没有对遗体捐献立法时,他就有了这个想法。


  他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已经七十六了,身体也还壮实,以前曾得到过各界朋友的帮助,捐献遗体是他对社会最大的回报。说起帮助过自己的人,吴祖宽热泪盈眶。他说,回到厦门时得知,有七八个老朋友已经去世了。说着,他声音颤抖,端起茶杯重重地喝了两口,放下杯子时,眼里满是藏不住的泪水。


  吴祖宽和石家庄遗体捐献工作站的主任冉又臣教授,因为遗体捐献而成为好朋友。他们约定,若吴祖宽先走,冉教授在指导学生解剖尸体时,一定会向学生提起吴祖宽生前的事迹;倘若冉教授先走一步,吴祖宽则会为他撰写传记。


  吴祖宽不仅自己捐献遗体,也积极呼吁石家庄的市民参加遗体捐献。他曾受石家庄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在电台节目中呼吁市民积极参与遗体捐献。在吴祖宽的努力之下,目前石家庄已有三四百人自愿捐赠遗体,还成立了遗体捐赠自愿者协会。自愿者中最小的只有8岁。


  操着不熟的乡音表明“身份”


  30年间,他一直想回厦门,每次做好计划,到了时间都不能成行,不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就是身体的原因。上一次回厦门是1976年,因为母亲身体不好,他从部队赶回厦门陪了她两个月。1995年刚退休时,他想回家看看,却得了肾炎、动脉硬化、腰腿疼痛等十多种疾病,无法动身。


  吴祖宽19岁参军,当时他正在厦门一中的前身省立中学念高二。那时候的厦门还是海防前线,物资缺乏,偶尔还能听到炮声。30年没回家的吴祖宽,能听得懂家乡话,也还会讲闽南语,但是不流利。他笑称,现在出去买东西,他都特地跟别人强调自己是老厦门,怕别人不信,他还会说一两句证明身份。

 
  他告诉记者,厦门变化太大了,现在出去,都找不着回家的路。去祖屋的路也找不着了,周围都变成了高楼大厦。他感叹颇多:记得祖屋在霞溪路78号,以前一大家人都住在祖屋,有好几重门,一下雨就涨水,水能淹到膝盖,出门都要挽着裤脚。


  三百张照片记录厦门

 

  吴祖宽说,这次回来,他觉得厦门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变化。以前人与人之间比较冷淡,朋友见面很拘束。这次回乡探亲,碰到亲戚朋友都会热情地拉自己去他们家里住。而且,他发现外地人比厦门本地人多,但言谈、观察中都没看到外地人被排挤现象,他很高兴:“厦门是个海纳百川的好地方。”


  吴祖宽是从企业退休的,他的退休金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这次回家,他花了两个月工资买了部数码相机,只为能记录下厦门的美丽。战友叮嘱他,一定要带些厦门的照片回去给他们看,石家庄的亲朋好友也要看,现在他已经拍了两三百张照片。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照相。他拍照不是照一张就够了,正面、侧面、背面,每个角度都照一张,单单一个海沧大桥,他就照了二三十张。他准备回去后配着照片写一篇《故乡行》,记录下回厦门感受到的乡情、亲情和友情。他在厦门的日程排得满满的,说要走遍厦门的每个地方,好好感受厦门。

【责任编辑:林志彻】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