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闽南新闻
“闽台第一碗”成功出炉 口径99厘米高度56厘米
2006-09-19 10:31:36  来源:泉州晚报  【字号

  本报讯(记者陈智勇实习生陈小丽蔡丽萍)昨日,“闽台第一碗”在众人的期待中成功出炉,该碗口径99厘米,高厘米,破解了中国白大碗烧制的技术难题,圆了中国瓷都德化大平面瓷跨越的千年梦。据悉,在此之前德化最大的“大海碗”口径为40厘米,“闽台第一碗”口径接近该碗的2.5倍。

  象征56个民族九九归一

  昨日,在经过20多个小时的自然降温过程后,在中国瓷都德化各界人士的见证下,烧制者打开了窑炉,“闽台第一碗”的真容展现!巨碗口径和高度分别为99厘米和56厘米,象征着祖国56个民族,和睦相处,九九归一,与传统的中秋佳节渴望团圆的意境契合,主题就是“和谐团圆”,紧扣时代的脉搏。

  碗内壁祥云缥缈,一轮圆月从碗底冉冉升起,明亮透彻,碗壁上九龙飞舞,寓意九州同心盼团圆;碗的外壁荷浪起伏,莲花盛开,牡丹绽放,寓意祖国大地,花好月圆,蒸蒸日上;而碗足部分两双巨手紧紧握在一起,憨态可掬的国宝熊猫——“团团”与“圆圆”在尽情嬉戏,表现出两岸人民期盼早日统一,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团团圆圆,共同构建和谐、和美、和乐的大家庭,共享现代化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

  这个碗中巨无霸是德化中国白艺术宫主席、陶瓷名家陈仁海为支持2006泉州博饼民俗月特意创造的。“‘和’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心愿,‘荷’与‘和’谐音,整个大碗就像一片迎风而动的荷叶,鲜活生动。”陈仁海向记者介绍了大碗的主要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就像孙悟空在八卦炉中煅烧

  “‘闽台第一碗’在上千度的窑炉中经受烈火煅烧,其情景与《西游记》里孙悟空在八卦炉中一般。”陈仁海向记者描绘了“闽台第一碗”的烧制过程。

  创作者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烧制,经过了三次升温煅烧三次降温的过程,烧制工作才全部完成。

  “由于坯体面积大,碗面至碗底的弧度大,厚薄不均,若升温或降温太快,受热不均匀,就会出现‘炸坯’等不良后果,有可能前功尽弃。”尽管科学日渐发达,烧窑由原来的目击测试,发展到仪器测试,并可设制升温烧成曲线,但因烧制“闽台第一碗”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怎么烧,何时速烧,何时恒烧,都是一道道难关。

  “闽台第一碗”从构思到昨日出炉,创作者历经“山中挑,碓中敲、水中淘、手中雕、火中烧”等复杂工序,克服了重重困难,闯过成型难、装饰难、烧成难等层层难关,终于烧制成功了。

  “白”是“中国白”瓷器的特点,为了让巨碗达到“白璧无瑕,晶莹玉润”的境界,必须采用传统刻画浮雕的方法进行装饰,不能上色釉,也不能以彩绘装饰。

  瓷都德化大平面瓷千年梦圆

  德化县副县长黄耀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德化瓷土可塑性强,小件瓷器细部表现力强,可以制作出非常精致的陶瓷珍品,但要烧制大件造型瓷器难度相当高,“闽台第一碗”的口径达99厘米,这在德化的烧制史上是没有的,开了大碗技术的先河。

  “这是德化中国白瓷土做成的最大的碗,可谓是圆了大平面瓷制作千年梦想。”得知“闽台第一碗”烧制成功后,德化县各界人士纷纷赶来参观,德化县知名文史专家、德化《陶瓷志》副主编周宗禧感慨道,中国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唐末宋初德化瓷就因含白程度较高而被称为青白瓷。在北宋时期,瓷器已达到一定的白度,德化窑产的白瓷开始出口。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大量德化瓷器被带往国外,那时就有“一笼白瓷,一笼金”的说法。

  周宗禧认为,此次“闽台第一碗”的烧制难度非常大,陶瓷烧制约有20%的收缩率,烧制出来口径能达99厘米、高度56厘米,达到原来的设想,这充分说明创作者对瓷土收缩性早有深入研究,才能如此精确地烧制出来。

  在由本社主办的2006中秋博饼民俗月中,“闽台第一碗”将出现在各分赛区,届时广大市民即可亲眼目睹大碗“芳容”。

【责任编辑:林志彻】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