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闽南新闻
泉州特色土楼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2006-05-29 10:29:24  来源:泉州晚报  【字号

  旅游价值有待开发

  本报27日刊发《一座土楼就是一段民间传奇》一文后,不少读者对泉州土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泉州土楼的分布状况如何?如今保存状况如何?它与著名的闽西客家土楼有何异同?是否具有观赏游览的价值?昨日,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据专家介绍,泉州土楼一般规模较小,建得也较分散,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等内地县,如安溪有20多座。另外,惠安、泉港、南安等个别沿海县也有。这些土楼既有居住、防御等实用性,在外观、用材、布局和装饰等方面也有艺术性,成为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建筑艺术品。

  有别于客家土楼

  泉州土楼在建筑结构、平面布局和聚居方式方面,与中外学者所谈论的土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泉州土楼高度一般不大,多为两层结构;土楼外墙厚度较大,多达2-4米。另外,泉州土楼的外墙上筑防卫环廊相通,围墙四角建角楼以增强防卫能力。虽然外面都围着一层厚厚的墙,其内部建筑多为泉州传统的合院式结构。因此有的专家把泉州一些有名的土楼称为土堡,以示区别。这些土楼有圆形、方形两种,其内部建筑绝大多数为单元式结构,从形制和分布数量来看,受漳州土楼影响较大,而与闽西的客家土楼差别较大。

  乡野间一道美景

  这些土楼虽然被建成了一个个防御工事,但毕竟是人们生活起居之所,因此建造者在土楼的构建上多处加以巧妙装饰,显示出较强的艺术性。

  在永春县达埔镇新溪村的土楼“长泰堂”,有据说最早由三国时关羽创造的竹叶体石雕联。其大门两侧栏墙上的两面青石雕上,分别刻着一副竹画,画中竹枝遒劲,竹叶扶疏,细看之下,这些看似散乱的竹叶竟组成一个个汉字,连读之下,形成一副绝妙的对联:“青山四时常在色;绿竹长流不老春。”

  另据安溪县博物馆黄馆长介绍,安溪县蓝田乡有一座土楼,其墙壁竟然是空心的,俗称“墙内走马”,一旦遇到匪盗来袭,居民就遁入墙内。这种建筑样式既有实用性,又极具艺术性,让人称奇。

  急需保护与开发

  这些土楼本来为数不多,而如今保存完好的更是屈指可数。有识之士呼吁:应该重视本地土楼所蕴含的旅游、文化价值,加以保护,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其旅游资源,让其成为我市旅游产业的新亮点。

  安溪县官桥镇赤岭村有一座“护宗堡”土楼,有300余年历史,如今3层土楼坍塌得只剩两层。而该县的另一座土楼“联芳楼”,如今却坍塌了一角,“苍老”得让人顿生感慨。泉港的黄素石楼,虽然199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难逃坍塌得只剩几堵残垣的命运。在永春县吾峰镇侯龙村,当地人士指着对面山头上的萋萋芳草告诉记者,那里早年是一个古堡,年久失修之后,只能慢慢湮没在惋惜的目光里。

  “土楼虽然抗风雨能力不弱,但如果保护不力也会慢慢消失。”在看到本报有关土楼的报道后,热心市民苏先生等读者也向本报建言,我市为数不多的土楼古堡应该好好保护,因为这些建筑“也是闽南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少地方纷纷挖掘当地各种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的时候,我们不能听任这些精美建筑在我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

【责任编辑:林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