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闽南新闻
同安乡村惊现古庄园 建筑规模宏大有200多年历史
2006-12-25 09:13:14  来源:厦门商报  【字号

  商报讯 记者莫家彦 通讯员陈庆益报道  日前,在同安区五显镇溪西村辽野自然村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落。古民居均为“两列三进式”,共15幢,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据了解,建筑物修建于清雍正六年(公元1727年),历时13年建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主人是重视教育的人

  走近村里,迎面是两幢并列的飞檐高挑的大瓦房,记者小心翼翼地避开院子晒满的牛粪走进屋里,这些建筑物虽然年代久远,但门窗仍然完好,只是地上的红砖有些破裂。屋檐瓦缝间长出了野草,原本高高挑起的飞檐也已“威风”不再,高大门柱上有两个醒目的“门当”,墙角和柱头上精美的雕花和正房屋脊上“鲤鱼跃农门”的木雕,仿佛还在回味着昔日的繁荣……

  同行的同安区文管办主任洪文章介绍,门柱上的“门当”说明了这户人家的富有,门前没有发现“户对”,应该是富而不贵。而屋脊上那预示着教育事业发达的“鲤鱼跃农门”木雕,则表明主人生前非常重视教育,希望子孙能学有所成。

  房屋呈现庄园式格局

  从高处看,整片建筑群都呈“两列三进式”结构。每幢房子前方有一个围墙高达2.8米的院子,两列房子之间是一条宽2米、长近百米巷子,巷子及房屋之间共有9个外门,分别取有名字,“风鼓门”、“新门”、“更后门”等。

  房子都有一敞开式的正厅,是祭祀祖先和族人活动的场所。正厅两边各有一间正房,前面是个天井,两边也各有厢房,天井前是有着高大门柱和前厅,两边也各有一间耳房。房子旁边还建有祖祠,后面几截围墙已倒塌,据说是以前建房工人的住房。整片房子的结构是采用“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庄园式风格。采访时,村民黄水永笑着说,小时候玩捉迷藏,找了好久都没能找到人的。平时来客也经常会走错门。

  洪文章介绍,这种封闭的庄园式建筑,有较好的安全感,它体现出房主少与外界交流的生活心态,这也是早期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

  古民居群具有研究价值

  84岁的黄委墙老人,至今还住在古民居里,他是村里目前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他介绍,房子的原主人姓黄,名海量,他自己是黄海量后裔。他介绍,黄海量先生早先在东南亚一带经营粮制品生意,富甲一方。是当时威震闽台一带的“镇海王”蔡牵的表弟,黄海量曾给予蔡牵极大的帮助。

  据称,黄海量的故居在建筑工艺上与同一时期的建筑相比,虽然不是最精美的,但其建筑规模在当时的同安地区却是一流的。登上高处鸟瞰,厝群工整雅致、绿树点缀红墙、巷廊相通有序、座座规范统一,是迄今为止发现少有的大型古民居群,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古民居仅有4人居住

  改革开放后,村民们陆续搬出古民居;如今,只有恋旧的黄委墙老人跟老伴和一对照顾他们的儿媳共4人还住在这里。

  黄委墙老人说,蔡牵原籍厦门同安,小时候流落到霞浦水澳村。1661年,清朝廷为遏止海盗活动发布的“迁界令”,当地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可言。蔡牵于是带领渔民起事。地方旧志记载,起义队伍增加到2万多人,蔡牵被推为“镇海王”。

  1808年蔡牵与清军搏杀于温州黑水洋,因寡不敌众,毅然以炮毁船,与清军同归于尽。蔡牵领导海商、渔工武装,纵横闽、浙、粤、台四省海域,历时16年,声威震撼清廷,为后来的反清斗争提供了独特的经验。

  清朝雍正六年,经风水先生指点,黄海量带着弟弟黄青山和6个儿子从现在的洪塘镇石浔村搬迁到辽野村。大部分建筑材料是黄海量从南洋采购,用18艘大船运回来,再转由东溪逆流而上来到辽野村边,最后用人力抬到这里。光绪年间一度人丁兴旺,人口超过了600人。

  可与北辰山形成旅游圈

  黄海量的这片庄园式建筑就在同安区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北辰山脚下,距著名的十二龙潭不足3公里。流经同安城区的东溪上游就在庄园前蜿蜒而过,辽野村在民国期间与竹坝华侨农场同属竹山保。黄水永认为,如果能将这片庄园式古建筑保护好,用来开发古民居游,让它跟北辰山的十二龙潭和竹坝华侨农场的南洋风味游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较大的旅游圈。

  区文管办主任洪文章也认为,如果能将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举,那是最理想的做法了。他同时建议,要保留古民居的原有风貌,设计些蜡像,展现当时的民居风情。再收集一些水车、石帽等当时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再现旧时的生活情景,加上农家饭菜、农业耕作体验等,形成一个有着浓厚乡土风味的农业旅游,一定会有市场。


 

【责任编辑:林志彻】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