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锋:点亮心灵的灯塔
2014-11-14 11:55:06    【字号

  家书抵万金

  ——读父亲的《野芹菜》、《银杏王》

  父亲阮道明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乡土兼职作家,他的文章是滋养我成长的精神食粮。《野芹菜》、《银杏王》是父亲见诸于报刊文章的集结成册。细细品读这两本书,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思的文字又将我带回那个与父亲相伴的青葱岁月,倾听他诉说故土情怀,追忆先贤名人,感悟人生哲思。

  父亲始终牢牢地扎根于连江这片沃土,他的人生轨迹见证着连江的发展。在他三十五岁以前,他是一个脚不离地、手不离活的农民,传承了中国农民勤勉奋进、踏实质朴的品质。而后因缘际遇,他得以进入县机关工作,工作之余还参加了业余培训班的学习,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并自觉把从书里学到的、体悟到的运用于行政工作。《野芹菜》、《银杏王》这两本书就是父亲对所见所闻、所言所行、所思所想的选录汇总,从中我窥见了父亲的为人处世之道和人格品质。

  汪洋曾说:“一个不爱家乡的人,就不会爱国。”父亲在书里基本上对连江大大小小的风景名胜、历史古迹写了个遍。他写炉山、福城桥、长门炮台、琯头“樟抱榕”、南街杨氏宗祠等古迹,淌过历史漫漫长河,将其中的典故与情怀娓娓道来;他写城郊崛起的新畲村、绿色小沧、下屿岛、官坞村等新农村建设标杆,为家乡发展蒸蒸日上、百姓富足安乐的和谐盛景欢欣鼓舞,喜悦自豪之情跃然纸上。在他看来,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砖一瓦,都有书写的必要,他对这片土地恋得纯粹,对国家爱得深沉。

  除了家乡的土地,他还关注曾经驻足于这片土地的历史名人与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当代榜样。《李弥逊与西山濂湖》、《黄花碧血卓秋元》等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他钦佩李弥逊、游琏等乡贤,感慨他们勤政爱民、不畏强暴,秉持正义和良知,严惩无良官僚的高尚情操;他敬仰林森、萨镇冰、卓秋元等一批为国民革命事业呕心沥血的先辈,感慨他们“宁可舍身救国、不能苟且偷生”、“铁肩担道义”的家国情怀;他推崇林尚德、郑时敏、庄维春、阮孝木等侨贤赤子,感慨他们为家乡建设发展慷慨解囊,扎根故里带动发展,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乐施善举。在现实生活中,他更是自觉以这些贤士乡贤为榜样,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连江的建设发展事业中。

  在书里,父亲还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他年少时在家乡卖柴火、烧木炭、捕溪鱼、抓毛蟹、拾田螺、挖薯榔的“家园印记”,笔触生动,意蕴深远。写农事亦是写人事,他善于从农村劳动实践中提炼出生活的真理,《砍柴记》从砍柴这项体力劳动中体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人多力量大、柴多焰火高”的至理;在回味难忘的集体年夜饭里,他感慨乡亲们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宽广胸怀与和衷共济、共享谦让的习俗,并感同身受地激励我们与祖国、党同心同德,风雨同舟。父亲至爱他的母亲,他常说自己一辈子都在母亲身上汲取营养,在回忆他的母亲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省出家里的口粮为乡亲邻里、孤寡老幼送去拗九粥的场景中,他体会到母亲处事的细腻、淳朴的内在、宽广的胸襟,品味到岁月的沧桑、人间的温馨;父亲敬仰他的大哥,《缅怀大哥阮经在》一文对为家乡建设事业辛劳奔波、兢兢业业,卒于县交通局长任上的兄长,父亲饱含深情地追思他的高风亮节和令人敬仰的感染力,与乡亲们一同缅怀这位“积德名声远,存仁品格高”的人民公仆。父亲始终不懈地思索着人生真谛,践行高尚的追求。

  傅雷先生曾为他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寄去一封封家书,从事业人生艺术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关怀备至。我1981年离家上大学后,父亲以书信教诲伴我成长。父亲的《野芹菜》、《银杏王》虽然不是专门写给我的散文集,但是它折射出的父亲对乡土的眷恋、对国家的热爱,对家乡建设发展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家乡群众、困苦乡亲的关注和帮助以及他勤勉奋进、踏实质朴的人生态度,如同厚重的家书,点亮我心灵的灯塔。

  (作者阮锋系中共仓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钟培培】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