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成: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现代化的启迪
2014-10-24 13:54:26    【字号

  翻开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的《文化与转型中国》,跳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显得那般沉重。本书是袁伟时近年来与媒体往来文章的合集,主要涉及文化优越感、文化主体论、大国崛起、国学热、孔子热、读经热、孝道热等诸多热点话题,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蒂还是传统文化与中国转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袁伟时划定的时间范畴来看,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间两次大型碰撞颇为瞩目,一次是“五四时期”,另一次则是改革开放以来。 1793年,急欲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英国,以为乾隆祝寿的名义,派遣使臣马戛尔尼率领庞大的使团来华。只要乾隆帝稍稍留心向外眺望一下,中国完全可以搭上十八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快车。由于无知和短视,历史遇便悄然溜走。随着大清王朝的日益没落,外国列强争相蚕食,对传统文化优越感的反思终于迅速聚积,主张对国外先进文化的“拿来主义”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这层意义上看,“五四运动”是一次启蒙运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条件确实得到了明显改善,一些人片面地认为,这是传统文化的“丰功伟绩”。殊不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对国外先进知识的借鉴学习融入,我们或许依旧徘徊在计划经济时代。不难看出,近代中外文化的两次碰撞,均是以打开国门,主动融入到国际大家庭之中,在学习借鉴中充分吸收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成果的丰富营养。

  对于传统文化,袁伟时并非一概反对,而是认为“中国的史学遗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学艺术也是很辉煌,中医中药至今还是中国人健康的护卫神……”,这些文化遗产都很重要,但强调传统文化里也有许多糟粕必须坚决地批判摒弃。

  批判,就是为了对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在于抱着历史的陈规陋习,牵强附会地制造文化亮点,而应本着“开放、包容、自由”的原则,让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淬火、吸收、转化,才能真正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造福于我国的现代化。

  (第七期党外班 吴建成)

【责任编辑:陈颖】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