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小城大爱
施克灼:慈心善举永不死
2014-01-02 11:49:40  作者:祝健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福州新闻网12月5日讯 长乐市潭头镇大宏村的港胞施克灼老先生,20多年来陆续为家乡公益事业捐款600多万元。昨日,这个对自己“节省”、对家乡公益事业慷慨的老人走了,周边近万乡亲扶老携幼前往送行。

  施老先生1934年出生,15岁时失去双亲,与年迈的祖母相依为命。1957年,23岁的施克灼离开家乡到香港当了一名海员,开始在外闯荡谋生。在风口浪尖拼搏了20多个春秋后,靠着多年勤俭节约,有了些许积累的他于1981年在香港独资开办了一个家庭式农场,饲养乳鸽供应酒家菜馆。熬过创业初的失败后,他的事业开始起步,最后获得成功。

  虽然在外闯荡多年,但施克灼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故乡。他十分重视兴学助教。1990年,他出资5万元,并作为主要倡导者带动其他4名华侨筹措资金16万元,成立了大宏小学教育基金会。1996年,他又捐资10万元成立施克灼教育基金会,并表示将陆续增资。大宏村一名学子从北大毕业后打算出国深造,因无法筹足经费打算放弃,施克灼得知情况后又出资支持他出国。数年后,已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这名学子,在施克灼新居落成时,特意送上一面“美名壮大宏”的金匾以表感激之情。

  2000年至2007年,施克灼先后捐资近380万元用于家乡公益事业。2003年,他带头捐资19万美元,其他海内外乡亲也积极捐款,集资1700万元人民币,建成了占地33亩,集音乐喷泉、公园、灯光球场、儿童乐园、老年人活动中心、图书室、乒乓球室、棋牌室、演出大厅等于一体的大宏华侨广场。广场很好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家放松休闲时,都不忘念叨施克灼的好。

  2008年,老伴刘淑卿去世后,施老先生没有大办丧事,而是省出50万元,以爱人的名字在村里设立教育基金,帮助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老先生说:“不想那么铺张浪费,老伴也是这个意思。对每一项公益事业,她都在背后支持我。她说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了,钱给他们也多余,我们做公益,帮助一些人,也是积德。”2009年,施克灼出资42万元在刘淑卿的家乡潭头文庄村兴建了一座“贤良园”;2010年9月,他又以爱妻名义在文庄村资助一名特困女学生完成大学学业。

  施克灼热心公益的爱乡情怀深深影响了后辈。夫妇二人育有二男二女,各自事业有成。他们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也非常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施克灼全家为家乡公益捐款近千万元。

  在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都流下了眼泪,大家都想再看一眼这名热心的老人,送他最后一程。长子施智勇说:“父亲生前总是叮嘱我们,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一定会继承父亲遗志,身在海外不忘故土,努力为家乡建设贡献更多。”编后

  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长乐潭头大宏村,在送老人最后一程的乡亲心中,在深受父亲慈善行为影响的子女脑中,施克灼正是那样一位“永不死”的人。

  施克灼老先生早年背井离乡,尝尽艰苦终于事业成功,过上了好生活。但是,他没有贪图享乐,而是记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20多年来,他捐资600多万元,建广场、成立教育基金、帮助贫困学生……为家乡发展、为乡亲过上更好生活全力贡献。

  也许,早年的贫困生活和奋斗经历,让施克灼明白,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对需要帮助的人是多么重要。因此,他把慈心善举一直坚持下来,甚至把对妻子的爱,也化作帮助他人的善举。

  施克灼老先生走了,但我们相信,他的慈心善举永不死,因为他已经种下了一颗种子,在子女和乡亲的心中,这颗慈善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福州日报记者 祝健 通讯员 蒋滨建 文/摄)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蔡晨烨】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