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至明朝6次大规模扩城 福州护城河变成内河
2011-03-03 22:02:11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汉代开始 六次大扩城

  “最早的内河,其实就是护城河,从唐代到明代,一直没变。”昨日,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向本报披露他对内河的新研究。

  方炳桂说,福州内河如此多,是古代扩城、地理变迁、交通水运三大原因造成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福州从汉代至明朝6次大规模扩城,护城河、壕沟不断成为城市一部分,变成内河。

  汉初,闽越王无诸建都东冶,筑冶城。冶城的南面是水漫地区。到了西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嫌旧城太小,在屏山南麓建了“子城”,北至鼓屏路,南至今八一七北路上的虎节路口,东至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鼓西路渡鸡口,设6个城门,城门外均有护城河。

  历经唐代的“罗城”、后梁的“夹城”、北宋的“外城”,到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夹城”、“外城”的旧基础上用石头砌修扩建成“府城”。

  每扩城一次,要建一道城墙,每一道城墙都有护城河,唐代在护城河外建壕沟。现在的茶亭河、洗马河等都是原来的护城河。

  明朝后期,因为陆地运输不发达,又有闽江穿城而过带来有利的水运条件,福州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原来内河的近50条水系,开展大规模水上运输。内河得到充分保护,有些还延伸、打通,把闽江水引进来。

  晋代子城 开凿西湖、东湖

  “晋代的榕城,有西湖、东湖和南湖。”昨日,原福州市委政研室主任、福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专家林璧符说。

  据介绍,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建筑子城时开凿了西湖,为农田灌溉,因在子城的西边,故称为西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修筑罗城及南北夹城,在湖旁取土,使西湖扩至20公顷。

  在福州城区的东北部,即现在省体育中心、琴亭高架桥周边,就是以前东湖所在地,东湖也是晋太康三年郡守严高筑城时与西湖同时开凿的,面积比西湖大,用于周边20多里的农田灌溉。宋庆历时(1041—1048年)东湖渐渐被堵塞,淳熙年间(1174—1189年)则变成了农田。

  “在宋代前,福州乌山以南还是沙洲,比如义洲、帮洲、三县洲等。以前在现五一广场以西的大部分地方是湖,被称为南湖。”林璧符说。

【责任编辑:黄丽红】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