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从曲高和寡到曲高和众
2010-12-14 11:09:16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在众多的文学期刊普遍被读者冷落的时候,文学期刊到底能不能走出低谷重新赢得读者关注?近年来一直以“篇篇精彩,期期好看”为目标的《北京文学》正不断用实际行动对此做出肯定的回答。

  只要你留心新世纪以来的《北京文学》杂志,你会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文学评论界、新闻界以及更多的读者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北京文学》杂志带来的这种新气息、新景象。我们暂且将这种新气息、新景象称之为“新《北京文学》现象”吧!

  那么,新世纪文学期刊界中的“新《北京文学》现象”到底新在哪里?从哪些方面得以体现呢?不妨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概括。

  积极推进杂志内容的改版与创新

  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办报办刊,只要是公开发行的报号刊号,报刊本身就已经具备文化商品的属性。其主办者和经营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具备商品意识,全心全意地为你所面对的消费者——读者服务。然而,传统的报刊由于大都创办于计划经济年代,背负着太多的历史烙印,面对如今日益激烈的报刊竞争,最缺乏的偏偏就是这种意识。文学期刊尤其如此。这种情况导致刊物严重疏离读者。

  《北京文学》却一改传统文学期刊普遍存在的这种通病,坚定不移地推进杂志内容的改版与创新,改变文学杂志普遍存在的孤芳自赏、以个人好恶选稿的“圈子化”理念,将选稿坐标对准大众读者,以“作品是否好看、大多数读者是否喜欢”的标准衡量每一篇稿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杂志的内容空间和表现形式,以实际行动较早地实践了中央关于文艺作品和报刊的“三贴近”要求。

  谈起《北京文学》改版,文学评论家雷达称之为“思维方式的革命”。打开这本杂志,扉页上每期编排的作家热线从形式到内容都透着亲切感,立即拉近了刊物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杂志内文的最后几页,“纸上交流”栏目给读者品评刊物及品评作品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园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学期刊对众多自然来稿来信普遍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的情况下,《北京文学》却敢于向读者承诺:只要贴上《北京文学》原始标志并付足返程邮票,本刊编辑部将在规定时间内做到每信必复、每稿必提出处理意见。据悉,此举让作者、读者对《北京文学》趋之若鹜,来稿来信如滚雪球般不断增长。

【责任编辑:王星伟】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