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奥运频道
通讯:全民健身,是更重要的“金牌”
2008-07-23 15:05:48  来源:新华网  【字号

  新华网北京7月22日电(记者肖春飞 杨金志 苏海萍)22日,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17天。人们都在关注,已经夺得112枚夏季奥运会金牌的中国,将在家门口有何收获。但对于中国来说,更为重要也更为艰巨的一项“夺金”任务,是要借助“北京奥运会”这块跳板,去努力夺取“全民健身”的“金牌”。

  7月22日,国家体育总局官员在发布会现场答记者问。当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新闻发布会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盛志国、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张海峰和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副司长刘国永等出席了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在“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中的资金投入达到30多亿元,建设“全民健身路径”30000多条,使全国公共体育场地增加了将近2000多万平方米。新华社记者马研摄

  思想的转变——从金牌到健康

  “如果刘翔不能在北京奥运会上拿金牌,你能接受吗?”近日网上一项调查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参与。绝大部分人表示:刘翔能够卫冕,是件大喜事;如果不能夺金,但他尽全力了,同样是中国的英雄。

  跟1984年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时全国狂喜、1988年兵败汉城时举国沮丧相比,今天中国人对奥运金牌的心态已经平和了很多。人们依然会守在电视机前,为每一块金牌的得失或兴奋、激动,或遗憾、唏嘘,但不会再有当年“过山车”一般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情绪波动。中国人依然关注奥运金牌,依然为中国体育健儿而骄傲,但中国人更关注自己的健康,更多地参与健身活动。这是中国人对体育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是中国体育进步的一个标志。

  “对中国人而言,现在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精英体育,更多是一种表率、演示和树立标准的作用,例如姚明,极大地带动了中国青少年打篮球的热情,”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主任江崇民说,“群众对体育的态度,跟国家经济状况、国民受教育程度等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人连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心情来强身健体?”

  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尚不足4000亿元;到了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近25万亿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的心路历程,体育是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改革开放之初,刚刚走出十年“文革”噩梦,中国人陡然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巨大差距而变得失落和彷徨时,体育成为这个古老民族寻找自信、捍卫尊严的最好载体。那时,奥运金牌,是何等弥足珍贵,但因为附加了太多的政治重负与道德压力,奥运金牌又是何等沉重。

  在一个国家,强化竞技体育的政治意义多发生在历史转折关头、民族复兴之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中国百废待兴、盼望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中国大学生们,正是从中国排球初次崛起的兴奋中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中国人在奥运赛场上拿的金牌也越来越多,但中国人对奥运金牌的态度,已经悄然发生变化。

  如今,健身热潮在中国大地上涌动。在城市,请客吃饭不如请客健身已成风尚;逢年过节,健身场馆热火朝天,送体育“年货”,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国人依然守在电视机前为中国足球队的屡战屡败而失望,但更多人自己抱着足球走上了绿茵场。

  1978年,全国城镇人均收入仅343元;到了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3786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4140元。

  “生存问题解决了,中国人选择怎么样的生活呢?最积极的方式,是体育锻炼。现在,中国人还把休闲和体育结合起来,体育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江崇民说。

  可以预见的是,北京奥运会将极大促进中国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而这种热情,又将为中国培养未来的高水平奥运会选手埋下种子。

  2008年,是新中国重返夏季奥运会24周年。这24年,是中国运动员凝聚民心、感动民族的24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通过改革开放赢得国际尊重的24年,也是中国体育返璞归真的24年。

 

【责任编辑:汤岩】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