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政务
谁让村村都变样? “驻村工作全覆盖”工作综述
2013-06-02 21:21:20  作者:王元锴 池远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带领村民致富,因地制宜谋发展

  省、市选择的驻点村,都是经济相对薄弱的偏远村。如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成为摆在驻村干部面前的首要难题。

  2010年9月,52岁的朱银喜作为66位第三批驻村干部之一,从市审计局调派至永泰县东洋乡东洋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东洋村四面环山,是个偏僻的山村。受历史、自然条件的制约,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村财务账上只有1000多元。

  在朱银喜的不断奔走下,2011年,东洋村与福建省中正药业公司对接种植50亩金银花,去年已收获干花6500公斤。2012年,村两委又与该公司对接种植了60亩中药材姜黄。朱银喜说:“姜黄生长期2年。如果每亩产量按4000公斤计算,每公斤协议保底价4元,一亩地的产值就是16000元。如果效果理想,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致富。”朱银喜告诉记者,今年村集体种植了50亩左右的生态绿色油茶,虽然生长期要3年到5年,但相当于给了东洋村一张银行存折,为东洋村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撑。此外,东洋村还将建设一个水上公园,除了发展生态旅游外,还可利用东洋溪的优质水源发展养鱼和养鸭事业。

  广大驻村干部按照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积极带动群众探索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他们带领群众开发荒地、开垦荒山,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鼓励、引导、扶持群众发展养殖业、畜牧业、种植业和生态农业;引进一批批生产开发项目;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和社会资源,主动牵线搭桥,解决了大批农民生活出路问题……

  福州市下派永泰县盘谷乡荣阳村的林锋,驻村后牵头开辟了500多亩“荣阳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并请来专家开办夜校培训农民,村支部联合18个种植大户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如今,荣阳村的蔬菜基地成为“福州市菜篮子工程”供应基地。

  据统计,166个市派第三批、第四批驻点村实施推动农村经济项目720项,新增经济作物面积12318亩,水产养殖面积1254亩,林竹面积22150亩,新增畜禽养殖规模6.4万只,新增土地整理面积4086亩,新办村级经济实体56个。

  完善基础设施,呈现农村新气象

  2012年4月,陈增喜从市水利局调派至闽清县白中镇霞溪村,成为市第四批驻村干部之一。原来,霞溪村仅有的几项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均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陈增喜到任后,霞溪村先后投入70万元,完成了洋坪里小山塘(水库)除险加固等多项水利建设。目前,村部桥下游河段100米范围的霞溪河整治也在加紧施工中。除了水利工程外,投资37万元的1200米蔬菜基地机耕路建设以及投资3.5万元的改厕计划也成为陈增喜一年来工作的重点。

  连江县安凯乡镇安村是个偏远贫困小山村,福建农林大学选派干部、镇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蔡尊盛带领村民实施“造福搬迁工程”。新村按社区型新农村规划,配套建设有公共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所、老人活动中心、文化中心、健身中心等。将来,该村还要办企业、开发旅游、发展种植业,提高村民收入。村民说,新村有了新希望,生活有了盼头。

  霞溪村与镇安村的变化,是全市广大驻村干部为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缩影。

  在永泰县东洋乡东洋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是村支部第一书记朱银喜的重要工作。在市审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朱银喜积极筹措资金,建起了多功能的综合楼。如今,这栋集便民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功能为一体的东洋综合楼已投入使用。经过3年的建设,东洋村还完成了机耕路建设、亮灯工程、路面硬化、危桥改造等11项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328万余元。

  截至2012年12月底,166个驻点村共实施改善基础设施项目573项,实现道路硬化70.87公里,新增其他道路77.29公里,修建引水灌溉渠道69.38公里,有线电视受益人口6373人,移动电话受益人口3537人,安全饮用水受益人口27548人,照明用电受益人口4266人,村道照明190.1公里,造福工程搬迁1320人。

  (福州日报记者 王元锴/文 池远/摄)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池文娟】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