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即时信息
罗源湾“9·8”可望签约项目24项 发展五区三园
2009-09-09 22:21:24  作者:何佳媛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人挑鸡鸭猪穿草鞋

  由于交通不便,罗源人想把自家产品卖出去,是高风险的苦力活。霍口乡的卓老汉告诉记者,村民要把家养的鸡鸭卖到福州去,必须用肩膀挑着走山路,翻过好几座大山,走十几个小时才到新店。村民家养的猪,交给猪贩子赶到福州去卖。担心猪走多了山路,伤了猪蹄子不好卖,村民还为猪编了草鞋。

  现在,随着交通的发展,罗源人把家乡的肉松、毛竹、秀珍菇等特产轻轻松松地卖到了天南地北。

  县城人沟通曾靠吼

  罗源城区老百姓的沟通曾经只靠喊。上世纪50年代初,全县只有两台收音机,都是旧式大块头的。1台放在县政府,用来收听党中央的政策,一台放在县文化馆,供群众娱乐。1951年,《罗源新闻》出现了,这算得上是罗源的第一份报纸。干部们要在深夜收听广播,把内容记录下来,加上地方上的一些见闻,刻成模板再一张张手工印刷出来。1953年,县里买来1个25瓦的扩音器,绑上5个喇叭,就建成了罗源县第一个广播站。

  1950年,罗源城里老百姓还点着煤油灯,乡下靠烧竹片照明。全县每天发电17千瓦。是一台半自动的烧木炭的发电机。1959年至1960年,罗源县修建了第一座水电站——白塔水电站,每天的发电量增长到200千瓦。
现在罗源已经村村通电,许多乡镇都有水电站。

  移山倒海一展平川

  “移山倒海出长龙,一展平川景色浓。”吴森官在自己的诗作中这样描述罗源湾围垦时的景象。1950年,他到罗源湾北岸的碧里乡工作时,湾内遍布蛇形山和小岛屿。如今,罗源湾的地形地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松山镇曾经是个岛屿,岛上住着3000多人。”吴森官回忆道,“涨潮的时候,人们必须坐船上岛;退潮的时候,人们可以涉水而过。”

  解放时,罗源仅有七八万人,且平原少,山地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原有的土地不够用了,人们不断向海要地。1958年,人们开始对松山岛进行围垦。上世纪80年代后,围垦进入到机械化阶段。围垦合拢那一刻,全城欢动,人们仿佛看见,大海像个宝藏,向人们打开致富的大门。

  罗源湾内发展工业项目的土地,绝大部分是围垦得来的。罗源湾北岸的蛇形山已经变得平整,昔日不通路,坐船才能抵达的碧里乡,现在驱车就能到达,且路程越来越近。

  随着鲁能、亿鑫等大企业进驻,5万吨的巨轮靠泊,罗源人的眼界越来越宽,罗源人建设家乡的劲头越来越足。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