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要闻
平潭大开发大发展 台商16年守候今迎来投资热
2009-08-18 22:53:38  作者:雷岩平,蒋丽敏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前生今世】

  见到吴正寿老人时,他正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党的乳汁哺育我成长》做最后的校正。老吴今年79岁,腰不塌、耳不背,说起话来有条有理。平潭县委办信息科兼新闻科科长丁瑞武告诉记者:“老吴是平潭的活档案。”
游击队出身的吴正寿参加过解放平潭战役和土改运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任平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老吴说:“解放至今,我经历了21任县委书记,19任县长。”

  最近,身挂平潭县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等20多个职务的老吴更忙了,忙着接受各路媒体的专访,忙着整理平潭的历史资料。提及平潭的过去,吴正寿用“只长石头不长草,站岗放哨30年”来总结。

  三大灾害“三座山”

  吴正寿说,过去,风灾、沙害、海难是压在平潭人头上的“三座大山”。大风一来,当地群众锅盖都掀不开,可谓“风小砧板声,风大啼哭声”。清朝末年,一场风沙一夜之间掩埋了芦洋乡18个自然村,幸存者寥寥无几。

  土地不长“草”,平潭人只得讨海为生。由于船小,航海设备落后,往往是一场风浪过去,岸上哭号声一片——几十条小舢板,上百条生命就葬身海底。

  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面前,发展经济的梦想,曾经那么遥不可及。

  老吴清楚地记着,刚解放时,平潭全县只有一家私人面粉厂——一个老板、两个伙计。“白沙垅村(今红卫村)出了个全县最大的地主林福如,他过节时吃的包子还是用地瓜干做馅。”老吴感慨地说,“那是什么样的地主啊?”

  直到第三任县长柏怀成上任后,引进木麻黄,才有效地治理了风沙。

  站岗放哨30年

  经过60年的建设,如今的平潭已不是昔日的荒岛,但仍然是省定贫困县。因为地理位置特殊,解放后30年,平潭始终是“海防前沿,全岛皆兵”。在“海防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岛内建设严重欠债,工业生产从零起步。

  “当时我们吃的都是陈米,新米舍不得吃,都留给解放军。”

  1983年,调任“国际粮援组织(设在平潭)”的老吴联合一批“不甘寂寞”的人,奋笔疾书,向中央打报告:我们全岛人民为共和国站岗放哨30年了,现在平潭需要建设。这份报告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国家扶贫办等7个部门作出批示:一定要把平潭建设好,补偿过去30年损失。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建设平潭的规划还是搁了浅。

  盼来三件喜事

  最近,吴正寿的激情再一次燃起:“国务院出台政策支持海西建设了,我高兴得几个晚上睡不着。”。

  吴正寿掰指而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让平潭人高兴的有3件事:一是国家出台政策,允许民间集资搞航运;二是修建平潭海峡大桥;三是海西政策出台,平潭成了福州先行先试综合实验区。

  【海岛醒了】

  小渔村注入新活力

  澳前镇,大陆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

  顺着平潭城关,沿着坛澳路东行12公里,车程15分钟就到达该镇一个名叫大沙澳的地方,这里离镇街仅几百米。大沙澳就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本岛的最近点,往东68海里,快艇两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台湾新竹。与新竹的“离祖国大陆最近”纪念塔相对应,年底,大沙澳的“最近点”也将建一座相应的标志碑。

  提起祖国大陆最早对台小额贸易的地方,不能不提及这个澳前镇。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该镇成为闽台经贸文化交流的桥头堡。1979年,澳前镇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批台轮停泊点之一。

  6日9时,记者来到码头时,10多艘渔船已满载而归,三五辆小货车正在岸上装载活鱼。炙热的阳光下,渔工们有条不紊地补着渔网。

  一位老渔民非常怀念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时的辉煌场景。他感慨道:“那个时候,码头上就是个集市,非常热闹啊。很多台湾商人都来这儿做买卖。”澳前镇澳前村村支书丁显清介绍说,当时,村里的渔船达30余艘,出海捕渔的几乎人人参与“以货易货”的对台小额贸易。

  “当时,4斤黄瓜鱼就能换一块梅花牌手表。一船鱼能换回一船的三用机、打火机。”1977年丁显清高中毕业后捕了两年鱼,提起当时的对台小额贸易,还满是兴奋。他说,“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小额贸易逐渐上了规模,我们开始用香菇、瓜子换台币、美元了。”

  丁显清告诉记者,现在是码头最萧条的时候。受制于渔业资源日渐衰退,现在全村2016人只有200多人从事捕鱼。

  这么多年来,码头急需注入一股新力量。“现在,我们终于盼来了。”丁显清说,“按规划,澳前观音澳码头定位为对台客货运滚装码头。”澳前村希望借此契机,大力发展贸易,码头早日重现往日辉煌。

  一位镇长的为政抱负

  走进澳前镇政府,一名干部告诉记者:“这些日子是书记、镇长最忙的时候。”在镇长周训岚办公室,记者被一张张规划图吸引住,这些都是澳前重点建设项目的分布图。书记施心平与周训岚正头挨着头,坐在图纸旁探讨着什么。

  问及“忙什么”,周训岚伸出三根指头说:“3件事:落实上级精神做基础设施建设的准备工作、做坛南湾开发的前期工作、推进镇里19项重点项目。澳前过去是‘一早’,现在要实现‘一快’。”书记施心平解释:一早,是最早与台湾实现小额贸易;一快,现在要力争最快打通“海上快捷走廊”。

  说起该镇配合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先期重点工程,两位领导如数家珍:“开辟海峡两岸海上客运航线、建设东澳国家级中心渔港、开发坛南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星级酒店……目前,19个项目已经启动11个了。”

  就在记者合上采访本时,周镇长一把拉着记者,出门上车直驱将军山。“这是东澳港,中心渔港建成后可停靠2000艘渔船,港区外侧能停5000吨级的渔轮;你看,那是姜山岛,未来平台高速公路的终端和隧桥的结合点。”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镇长急速描述着,显得那么急切,那么兴奋。

  一下车,周训岚拔脚就走,一路小跑,胁下如生双翼,不一会儿就把记者落下一大段距离。登临将军山,天风海涛中,坛南湾如弓如月,尽收眼底;渔家白色的石屋如繁星,如明珠,密密麻麻地撒在山坳上;屋前,那蓝宝石般的海水,那绸缎般的细沙,让人恍若置身仙境。

  “这些日子,我一再问自己,中央和省里给平潭这么好的历史机遇,作为基层干部,我准备好了没有?我已经准备好了!”周训岚迎风而谈,自信而满含激情,“5年、10年,用不了多久,谁说这里建不成平潭的铜锣湾?不是福建的深圳?”

  看着周训岚那粘满沙粒的运动鞋、运动装,记者心里一阵悸动:时不我待,原来平潭人在跑步啊!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