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闻人物
“90后”男孩的闽剧情结
2011-07-07 23:09:45  作者:任思言 郑帅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常到旧书摊“淘”戏单

  “不光喜欢闽剧,我还收藏了很多闽剧的戏单。”在自家阳台,林乐平从牛皮纸资料袋里拿出一叠叠的戏单。“以前,戏院为了吸引观众,把当天演出的曲目写在‘折子’上宣传,这就是最早的‘戏单’,现在的戏单分为两种,一种是贴在剧院门口的海报,一种是观众入场时由演出单位或剧场散发的有剧情简介的‘节目单’,我收藏的主要就是节目单。”说起自己收藏的这些宝贝,林乐平滔滔不绝。林乐平介绍,他父亲就爱好收藏,家里收藏了不少漆器和邮票,自己受父亲影响也开始收集各种藏品。

  “我最早收藏的戏单,是2003年在一个旧书摊上花3块钱买的。”林乐平拿出一本厚厚的《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作品集》,“这是在1993年福州举办的,福州闽剧演员陈乃春老师摘取了‘梅花奖’,这是闽剧演员第一次拿梅花奖。”

  从那以后,林乐平经常去逛旧书摊,看有没有戏单。现在,他共收集了3000多张闽剧戏单。“主要是从1983年到现在的,有在香港演出的,也有在国外演出的,中文外文的都有。”

  一张戏单记录一段历史

  据林乐平介绍,现在戏单在收藏界比较冷门,但是这些戏单是追忆戏剧历史的原始载体,蕴含着时代的变迁。“你看,这是我所有收藏里最早的戏单。”记者看到,这是一张1983年4月顺昌县闽剧团在福州演出的戏单,这张戏单很简陋,用红色铅印的大字写着曲目和演员,甚至连曲目介绍都是寥寥几字。林乐平手中的其他戏单,时间距现在越近,制作越精美,甚至一些戏单用铜版纸制作,上面还加了塑封。

  “现在的戏单越做越精美,从一开始的单页单面到现在的装订成册,从铅字排印到现在的彩色胶印,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印刷技术和制作水平,也反映了一段时间戏剧演员的变化和艺术水准,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我希望能通过这些戏单,给专业人士研究闽剧带来帮助,也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林乐平说。

  (福州日报记者 任思言/文 郑帅/摄)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陈玲云】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