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闻人物
中国银耳大王——姚淑先
2008-04-30 16:21:55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2007年年底,经过5年多来的艰苦探索和实验,年过古稀的银耳大王姚淑先为中国银耳生产再立新功,他苦心栽培的银耳的新品种---肾耳,获得成功,并向国家申报了专利和商标,现已在福建古田、漳州和深圳等地投入批量生产。

  姚淑先生于古田县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伯父都是当地有名的中医。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委身在一个破庙里,开始了为期九年的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探索。终于在1977年春获得成功。新代料使用后单产较原木栽培提高了20多倍,生产周期缩短了三分之一,被誉为“银耳大王”。

  1978年,姚淑先无私地把技术公开奉献给社会。他创办了古田县集体所有制的古田县真菌厂,并把技术推广到全国。1981年春,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向南亲临古田县看望姚淑先,提议成立古田县食用菌研究所,并向县长推荐由姚淑先来担任研究所所长。

  因为无私奉献技术,姚淑先的事迹不胫而走,1981年《半月谈》刊登了《种金播银的人--姚淑先》;;1982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以头版头条新闻大篇幅报道了“姚淑先探索到银耳高产途径”无私把技术贡献人民。从此,全国各地来古田县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请教技术的信件也纷至沓来,姚淑先说那时候每天都可以收到上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

  姚淑先除了接待访客和回复信件、邮寄技术资料以外,还抓紧时间总结自己多年来研究栽培银耳的经验。撰写并出版了《银耳瓶栽技术问答》和《瓶栽银耳技术》两本书。同时他无私地向社会传授技术,先后举办了300多期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学员近8000多人次。

  银耳代料高产栽培技术在全国推广后,银耳的产量由300吨飞跃到6000吨,由于产量的猛增,价格下降,使以前只能达官贵族享用的珍品,成为平民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由于代料栽培银耳的培养基,只局限于棉籽壳和麦麸,其营养和药用价值远不如野生采集和原木栽培的银耳。于是他不满足现有的成果,继续研究栽培技术。生于中药世家的老姚认为,肾是生命的源泉,肾强耳聪目明体魄。随着人民生活提高,对保健营养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让银耳菌丝去吸收补肾中草药,提高对人体保健的有效成分。姚淑先从2003年起,又采用补肾中草药做原料进行栽培,以提高银耳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经过反复研究实验,实验配方近千个,采用本草品种超过200种,发现银耳菌丝能吸收约有八十种补肾中草药,他经过慎重实验,优选了50多种既可食用又能药用的中草药精华,作为培养基原料。

  初试时,虽能出耳,但产量极低,且容易烂基。为了探索补肾中草药栽培的银耳,在肾耳试种成功时,他自己就大胆试吃。吃后感觉精力充沛,全身充满活力。年过古稀的他,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都感觉不到累。试吃八个月时间后,皮肤更加富有弹性,阅读报刊都无需戴老花镜了。

  (福州晚报记者 潘群)

【责任编辑:檀玲】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