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闻人物
方炳桂:福州民俗的“活化石”
2007-09-03 22:03:16  作者:曾艳 刘先进 叶义斌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闽侯农村,农村特有的风俗习惯伴随了他童年的生活;12岁时,跟父亲进城学做光饼,感受着城市居民的民俗文化。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亲手所做,不同的生活让他最大程度地接触到了福州的民间文化,也让他和“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就是福建省民间文化优秀继承人,福州民俗的“活化石”——方炳桂。
   
  “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它铭刻着城市的历史。如果我们不把这些印记保存下来,民俗文化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再也找不到了。”方炳桂说。
   
  在方炳桂的身边,伴随着他的总是一辆自行车和一本笔记本。走到哪里,他都不忘“保存记忆”。
   
  对于保存记忆,方炳桂要求“精确”。他不喜欢“某某某”的说法,而要具体到张三、李四。所以,只要听说哪个老人懂什么手艺,经历过什么场面,多远他都会骑着自行车去看看。车骑在路上,要是听到或看到有意思的民俗现象,他也会马上停下来,问个清楚,仔细地记在笔记本上。
   
  十几年来,走遍了福州的大街小巷,地毯式考察老福州的遗存,不厌其烦地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查阅封存已久的历史资料……方炳桂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福州民俗的研究、搜集、整理和推动上。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福州的民俗文化,方炳桂在福州电台“左海乡音”当起特邀主持人,在福州电视台《方老讲古》节目做主讲,还在《福州晚报》《福州日报》上开辟乡土文化专栏。渐渐地,福州民俗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榕城也出现了一群民俗“粉丝”。
   
  对于“粉丝”的咨询,方炳桂都会耐心解答。他坚信,自己多讲解一句,就能让他人对民俗文化多一份兴趣。经常是饭吃到一半接到咨询电话,他就马上放下碗筷,给问者解释,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
   
  2004年9月,福州群众艺术馆少儿班请方炳桂为学生作有关民间文化的讲座。听说是给学生讲课,方炳桂准备得格外仔细。为了查询资料,方炳桂爬上了书架的最高处,结果下来时滑倒了。
   
  送到医院一检查,腰间盘粉碎性骨折,要马上住院治疗,否则可能会造成瘫痪。
   
  “给孩子们讲课更重要,我要先去讲课!”方炳桂却坚持要先讲课再治疗。结果,固执的他忍着巨痛讲完课,才去医院治疗。
   
  年纪大了,病痛也多了,但方炳桂却没有停下来休息。“他脑子里记的东西太多,要拼命把它们写下来,录下来。” 陈奋隼是方炳桂的助手,看到他工作起来太“拼命”,陈奋隼夫妇只好住在方炳桂家里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陈奋隼告诉记者,十几年来,方炳桂都是每天晚上8点睡觉,凌晨1点多就起床开始写书,白天又继续出去走访、收集。近年来,方炳桂已陆续出版了《福州熟语》《福州老街》《福州老行当》《福州传统名店名品》等福州民俗文化丛书。
   
  在采访方炳桂时,他讲得最多的就是“与时俱进”。近年来,方老先生根据社会现状首创了光饼节、拗九节、邻里节。“只有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民俗文化才会长盛不衰。”方炳桂深有感触地说。

  (福州日报记者 曾艳 刘先进  叶义斌)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