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新闻人物
王秋怡:民间文化传人是荣誉更是责任
2007-06-27 15:09:25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人物名片 王秋怡,当代福州评话表演佼佼者,闽侯曲艺团团长,著名评话“三杰”陈春生流派的优秀传人。她在继承“陈派”“泪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唱法,被专家命名为“牵丝嗓”。她从小师从其父、著名评话艺人王东坡,16岁正式登台表演,从事评话表演已20多年。其表演声情并茂,善于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曾16次分别荣获全国、省、市曲艺大赛一等奖。本月初,当选为福建省民间文化十大优秀传承人(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月初,当选为福建省民间文化十大优秀传承人(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评选),是我市惟一的曲艺界代表,也是我市最年轻的省民间文化传承人。

  一个城市的光荣,在某种程度上来自这个城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的文化日趋现代化,但是曾经滋养过福州辉煌历史的传统文化,却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流失着。这样的流失,形成了人们痛心之余的关注。

  福州评话有“人文活化石”之称,采摭福州里巷故实,演绎乡土故事,地方风味特别浓郁,可谓“锣钹声中刀光剑影,话说古今泻云蒸雾”。

  近日,我走访了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福州评话演员王秋怡。

  见到王秋怡的那一刻,我有点意外——她远比人们印象中的“评话先生”要来得年轻、时尚、靓丽。1.7米的高挑个头,米白色修身长裤、紫罗兰色短袖上衣将她衬托得亭亭玉立,挑染过的头发,扎成一个马尾辫,一对又大又深的酒窝镶嵌在白皙的脸庞上。

  无心插柳柳成荫

  漂亮的王秋怡从小便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能歌善舞。她告诉我,走上曲艺道路,成为一名“评话先生”,完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她父亲王东坡是福州评话“三杰”陈春生的高足,当年一心想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儿子。经常在家教儿子评话,但儿子心思不在这上面,教了无数遍,还是未能达标。王秋怡14岁那年,有一回,正在屋外洗衣服的她,终于听“急”了,“忍无可忍”冲进屋,对着哥哥喊道:“不就是那四句吗?我听都听会了。”接着张口即来:“春有黄莺叫洛阳,夏来天暖百花香,秋至桂花香千里,冬度梅花艳丽非常。”唱罢,在父亲和哥哥面面相觑中,端着洗衣盆走了。

  第二天一早,商量了一夜的父母,将王秋怡叫到面前,问她:“想不想跟爹爹学评话?”“我去学闽剧吧?”母亲看着正当花季的女儿,握着她的手说:“还是跟在爹爹身边学评话吧。”

  也许是王秋怡潜藏的评话细胞被激活了,她学得很快。没多久,她父亲便带她面见陈春生。“来几句让我听听!”

  王秋怡清了清嗓子,现场来了一段,陈春生老先生频频点头。话声刚歇,陈老先生便对王东坡说:“你这女儿,声线好、形象佳,是评话的好苗子啊,有空让她到我这来,我来教她!”“陈老先生既是我的师公,又是我的师傅。只是他老人家已故去多年了。”王秋怡说。

  独创“牵丝嗓”

  在陈春生和王东坡的“双重”教授下,王秋怡进步很快。16岁那年,她正式登台演出。

  “还记得第一次演出时的情景吗?”“当然记得,这辈子恐怕都忘不了。”

  王秋怡的“处女秀”是在闽侯竹岐文化宫。演出海报刚一张贴出,人们便奔走相告:“有个长得很俊的依妹要来讲评话啦!”演出未演先轰动。

  演出时,文化宫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当时,王秋怡刚一上台,台下便掌声雷动,乡亲们还没见过这么年轻、这么俊的“评话先生”呢!尽管赢得了“碰头彩”,但初次登台的王秋怡还是很紧张,原本三个小时的说本,她只用了一小时四十五分钟,一口气说完。不过,听众还是给了她热烈的掌声。事后,有听众和她开玩笑:“秋怡妹妹,你声音、形象这么好,为什么要讲得那么快,不让我们多听一会儿呢?”年少的王秋怡羞红了脸。

  1983年,19岁的王秋怡参加了全省首届优秀中青年演员比赛。她在现代评话《考验》中,创造性地在陈春生的“陈派”“泪嗓”的基础上发展出“牵丝嗓”,夺得了此次综合性比赛曲艺界惟一金奖。“现场来一段‘牵丝嗓’吧。”我提议。

  王秋怡说来就来:“沧海桑田历史多变,三弟师触目感慨无穷……”

  通过王秋怡的现场演绎,我明白了,“牵丝嗓”就是演唱时,每个字之间仿佛有一条丝线贯穿其中,每个字既清清楚楚,又仿佛藕断丝连,连绵不断,高低音之间变化浑然一体,悠扬婉转,别有一番味道。我还注意到,王秋怡演唱时,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唱词让我这个会听福州话的外地人听来,一点也不吃力。“其实,我当时也没有刻意要独创一个什么唱腔,只是觉得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创新,这是陈老先生、我父亲对我的期望,我对自己也有要求。”王秋怡说。

  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王秋怡借鉴了京剧、越剧、闽剧等姐妹艺术的唱腔特点,将之大胆地运用到评话说唱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其唱腔和表演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认可,其唱腔还被专家冠之“牵丝嗓”,被称为“改变了福州评话吟诵调比较平缓单调的缺陷,把福州评话唱腔艺术提高了一个层次。”

  王秋怡告诉我,福州评话,属韵散结合体,说说唱唱,除了说表,还有吟诵,道具有锣钹、竹箸、玉斑指、折扇、醒木等等,这样就有了较强的音乐性。因为音乐性较强,福州评话对表演者吟诵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继承中发展、创新,评话表演中,王秋怡始终恪守着这一艺术创作原则。拿到表演说本,她绝不照本宣科,而是细细揣摩,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特点进行修改,做二度创作的有心人。我去采访她时,她正在对评话传统唱本《母子桥》进行“修改”,上面写满了修改语。

  “民间文化传承人”是荣誉更是责任

   采访王秋怡的前一天,她刚领取了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的大红证书。据了解,该传承人认定标准是必须掌握丰富、精湛、独特的民间知识、技艺、艺术,其技艺来自师承、祖传或民间独特的授受,在本乡、本土、本地得到广泛的认可或有良好的口碑。

  王秋怡说,此次她当选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与其说是她个人的荣誉,不如说是福州评话的魅力。福州评话早在宋代,就已出现了“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陌头侠少行歌吟,方演东晋说西都”的盛况。福州评话,是福州主要的地方曲艺品种,也是南北评话、评书群芳中的一枝奇葩,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王秋怡说,化石埋在地里,你不挖,也跑不了。但是作为“人文活化石”的福州评话,其载体是评话艺人,现在福州评话艺人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年过不惑的她已算是年轻的了。现在,学评话的人越来越少,面临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境地。

  采访结束时,王秋怡诚恳地对我说:“我从师公、父亲那里继承了‘陈派’唱腔,我要将之传承下去。‘省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是荣誉,更是责任。”

【责任编辑:林志彻】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