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文史宽带
黄乃裳与“新福州”的华文教育
2007-09-04 19:46:03  作者:熊志敏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黄乃裳陵墓

  福州新闻网讯 最近以来,到闽清六都(坂东镇)湖头村五台山拜谒马来西亚侨领、诗巫“新福州”港主黄乃裳陵墓的海外游客络绎不绝,陵墓通体用三合土打造,建三进,以走马栏杆隔开,占地480米,两尊石狮,雄踞左右,狮子的外侧,矗立一对六梭华表,高达4米。整个陵园巍峨壮观,由诗巫华侨于2001年投资50多万元修缮一新,目前是马来西亚诗巫人拜谒开埠港主的圣地。

  黄乃裳(1849--1924),系福州市闽清六都湖头村人,早年师承美国传教士薛承恩(1831-1895),加入美以美教会(现称卫理公会),后参加康梁维新变法,失败后招集福州十邑乡亲下南洋垦荒,在马来西亚北婆罗洲砂拉越州拉让江边的沼泽地里,建起海外“新福州”----诗巫港,诗巫,旧译泗务,目前是马来西亚砂捞越州第二大城市,市民中的福州华侨后裔达19万人,约占据全市总人口的75%。

  纵观黄乃裳的一生,最辉煌的业绩是率众乡亲草创马来西亚诗巫“新福州”基业,但他本人只在诗巫“新福州”生活4年(1900年7月签订诗巫《垦约》至1904年7月离开垦区回国),可是如今诗巫新福州人共奉黄乃裳先生为港主---开埠元勋,是什么原因呢?

  据近年回国旅游的诗巫华侨介绍: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黄乃裳先生率众草创诗巫“新福州”基业,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曾因此获得当地西方殖民统治者嘉奖并进而获封“港主”称号,还因为他立下规矩要求诗巫华埠后裔,祖祖辈辈“勿忘国语、勿忘福州话”,铸就海外福州人精神,开办华埠“双语”学校,开创海外华文教育的先河,受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并被力邀加入中国同盟会,为后来黄乃裳回国投身辛亥革命,甚至到了晚年还远赴广州,担任孙中山的高等顾问,进而从一名普通侨领升华为民主斗士,埋下了伏笔。

  据了解,黄乃裳草创的诗巫“新福州”基业,位于与祖国南海诸岛遥遥相对的南中国海加里曼丹岛最长河流--拉让江畔,拉让江又称“拉惹河”,源于今天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交界的伊兰山脉,曲折西流,注入南海,全长592公里,流域面积3.9万平方公里,上中游多险滩、瀑布与峡谷,不利航行,下游流贯广阔的海滨平原,河曲发达,河道深阔,海潮可倒灌80公里远,诗巫位于拉让江三角洲顶点,其下多汊流,有4个较大出海口,出海口至诗巫长达112公里的主航道深约6米,通航大轮,目前市内新建的拉让港可泊万吨海轮,郊区有新建机场,离城4.8公里的新珠山红水河镇,为开辟诗巫的最早华人移民落脚处遗址,人口1万,与诗巫合为沙捞越第二大城,总人口25万,当地沿用历史旧称诗巫“新福州”,但在目前的马来西亚国家地图册上,诗巫仍然沿用殖民时期的旧称“泗务”。不过,黄乃裳当年将“泗务”译作“诗巫”,意思是说诗巫“象诗歌描绘的世外桃源那样美丽,象巫师描绘的地外世界那样神秘”,直到今天,在福州人看来,海外的另一座福州--马来西亚的诗巫,仍然象诗一样美丽,象巫一样神秘,并且成为诗巫旅游业的“招牌”和“亮点”(马来西亚旅游部长黄顺舸如此说来)。

  根据这些介绍,可以想见当年黄乃裳选中诗巫,作为垦荒区域,是经过深思熟虑,因为这里距离祖国最近。但值得一提的是:黄乃裳初到诗巫,就顿感如果不创办华文学校,课育子弟,就有被周边马来民族同化的危机。因此,他每次回国招募垦民(前后六次,总人数计达万余人),都特别注意吸引福州十邑汉学教师,到诗巫华埠开办一系列华文中小学校,同时,利用自己是美国卫理公会教徒的身份,招收精通马来语的西方传教士,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教授英语、马来语,形成如今诗巫华埠汉语、马来语(巫语)、英语、福州话“四语”并重的特殊教学模式,致使不少国内人士到了诗巫,发现当地人不但会汉语,还会讲福州话,英语、马来语的造诣也相当了得,是天生的“翻译家”:想到哪,都不会遭遇语言障碍。这不能不归功于黄乃裳先生当年的选择和远见卓识。

  其实,黄乃裳先生自己便是一个造诣颇深的汉语、英语“双语”研究家,他早年师承美国传教士薛承恩学习英语,又深入钻研古典汉学,其结果是考中举人,在福州与友人合办教会学校,开设汉语、英语“双语”科目,引起清王朝关注;后来到北京参加会试,又6次上书光绪帝,8次投书李鸿章,重要缘由便是为了推销他研究多年的《请行切音新字折》文字改革,也就是后来五四运动精英们提倡的“请行简字”白话文,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化“繁体字”为“简化字”的理想才最终付诸实施,黄乃裳先生如果地下有知,应当对此感到欣慰。到南洋开创诗巫华埠以后,他便有意识地在辖区(英国殖民地)内建设以汉语拼音为主的汉、英“双语”学校,实践他的《请行切音新字折》文字改革,并意味深长将诗巫华埠,命名为“新福州”,可谓用心良苦。

  据曾任诗巫市市长的闽清坂东镇坂中村华侨后裔刘贤镇回国探亲时介绍,黄乃裳当年在诗巫大力推广汉语、英语“双语”教育,与他的个人学识及个人经历有关。黄乃裳年少时就跟美国传教士薛承恩(闽清坂东镇六都医院的创办人)学习英语,出国下南洋前,曾于1874年直接参与创办福州福音、培元、英华三个汉语、英语“双语”教会学校(时称“书院”)并亲自任课。下南洋后,黄乃裳刚到诗巫,就着手创办了诗巫英华学堂、毓英女校,聘请英、华教师任课。后来随着福州移民大量到达诗巫垦区投奔亲友,在诗巫的汉、英“双语”学校发展到42个。黄乃裳先生为什么对“双语”教育这么重视呢?这是由于他所处的是近代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他看到“外力之侵迫,国势之孱弱,民治之腐败,社会之颓落”,他认为中国的贫弱挨打,是由于国智过偏,知已不知彼,只知国粹而不知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蓬勃发展。矫正国智的治本之图,应该是创办华语、夷语“双语”学校,知己知彼,师夷以制夷。于是,他倾其毕生之力,为办“双语”教育矫正国智、兴中国而不懈努力。黄乃裳在诗巫兴办各类汉、英“双语”学校,当地的英国殖民当局拒绝投资,因此黄乃裳当年多以个人的信誉和影响力,求助于海外爱国华侨,宣传发动、募捐集资,甚至依靠向砂拉越殖民当局借款办学。可是他本人在诗巫,没有购置任何田产,回国时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1904年7月黄乃裳离开南洋回国后,诗巫“新福州”各个学校继续普遍保持以汉语教学为主的汉、英“双语”教学模式(后来发展为汉语、英语、马来语、福州话“四语”并重)。为了纪念黄乃裳当年的功绩,诗巫当地将其中的一所汉、英“双语”学校,命名为“黄乃裳中学”,还将当地一条推行汉、英“双语”路标牌的繁华街道,命名为“黄乃裳路”。

  饮水思源,诗巫新福州人共奉黄乃裳为港主,也就顺理成章,容易理解了。

  (福州新闻网记者 熊志敏 通讯员 黄笃文)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