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生活资讯
高考历史:关注热点 以问题重组知识
2006-04-23 19:40:35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考生要结合前一阶段的复习,围绕时政热点,构建历史学科的热点,以问题为中心对历史知识进行重组。回归课本,保持适当练习。在重视学科内知识联系的同时,还要注意和政治、地理等学科的联系。注意在加强学科内综合的同时,重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 

九大热点应予以关注

      纵观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及人类所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已成为"文综"历史学科考查的重点。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以当今社会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特别注意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及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因此,考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要关注以下九个热点:

     首先要关注2006年的周年大事:包括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1921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70周年(1936年);西藏和平解放55周年(1951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成50周年(1956年);中国共产党“八大”召开50周年(195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30周年;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35周年(1971年)。同时,不要忽视对2005年周年大事的复习。

      其次要注意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一、人与人的和谐。二、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民主和法制建设及其成就和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及其成就。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统一。注意:1、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和谐发展及其对自然的破坏。2、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资源的掠夺。3、新中国建立后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4、世界近现代史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破坏(联系三次科技革命)。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三农”问题。自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发布了三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这个热点要注意:一、中国古代史上的“三农”问题,1、农作物的栽培、推广和引进。2、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3、水利的兴修和土地的开发。4、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二、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农”问题:1、近代农业的发展。2、近代史上与“三农”问题相关的思想、政策和制度。三、建国后有关“三农”的思想、政策和制度。四、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三农”问题: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2、社会主义国家的农业政策

      通过梳理中外历史上有关“三农”问题的史实,考生要认识农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特征,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对当前国家有关“三农”政策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加强对高考时政热点的把握能力。须要注意的是,在关注中国的“三农”问题时,不仅要纵向归纳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而且要从横向分析中外不同时期各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与走向,从中找出历史上中外农业发展的规律认识,展望当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比较不同经济思想对农业发展的不同影响

      第四,统筹区域经济发展,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该热点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考生要注意相关历史知识的归纳、整理。

      第五,党的建设、加强执政能力。要注意党风建设、中共的政权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以及从党的历届代表大会来看党的执政能力。

      第六,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复习时要注意:1、中国古代为巩固统一,加强统治,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和作用。2、近代列强侵略台湾的史实。台湾问题的由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以及法律依据。3、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和外交政策。4、联系政治,了解《反分裂国家法》通过的重要性。该热点还可以联系到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统一问题

      第七,区域合作和经济全球化,包括: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含义、相互关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WTO的前身。2、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和格局。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尤其注意加入WTO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4、中国积极参与有关区域合作组织,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中国目前已经加入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合作的对象。

      第八,中外科技史与神州六号。三次工业(科技)革命内容是复习重点,历年高考均对三次科技革命表现了高度重视。今年高考仍如此,而且会强调科技创新精神。考生应当重视:1、科技发明的重大成果与工业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各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3、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力的兴衰。注意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种不同的表现,造成不同的后果。以及德国、美国等在工业革命中的表现。4、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科技革命与人类历史上科技革命的内在联系。

      第九,中外关系与和平发展,包括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印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

读书:回归教材 “厚”“薄”自如

     复习时要做好读与练的工作。历史学科要完成五本书的复习,复习时一定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读书计划。

      高考前应要再次回归教材,憨实基础。考试大纲、历史教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和依托.近几年高考试题“回归”教材也是广大师生的同感。在高考前回归教材、加强对教材的复习首先要带问题复习,把教材由“死”变活。复习时要会把教材的知识进行迁移,一边看教材,一边自己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针对同一知识点还要变换角度置疑。在宏观和对比中发问。这样既提高了复习的兴趣,又锻炼了思维。

     其次要构筑知识体系。把厚书变“薄”。教材上的知识点都分散在各章节中.内容众多.而且看起来杂乱无章。事实上,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例如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就可以归纳到几个大框架中: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关系及中外交流等。通过构筑体系,既能概括教材上的知识点,又能明晰线索,找出规律,厚书就这样变“薄”了。    

      再次,要掌握教材目录。把“薄”书变厚。教材的目录看起来比较单调,但它们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是对章节内容的概括和提炼。掌握目录。可以把教材由“薄”变厚。考生可以记忆目录,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和标题展开联想,使思维发散。看到一个标题目录时,就要能够回顾出相关的知识。

      最后在复习时要细心全面,不留盲点。一册教材在手,对它的目录、前言、正文、小字、插图、注解乃至所引材料,都要细心阅读和复习,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从高考试题看,几乎每年都会涉及到插图、注解、小字等内容。

 练习:控制时间和量

      关精选精练,举一反三。适当的练习是有必要的,但每一次的练习量应控制在45-50分钟之间,即12道选择题加两大综合题。选择题应认真细致一次性完成,不要等过后再来检查修改。主观题应重视审题、分析、打腹稿(或草稿),答题要“段落化”、“序号化”以及“条理化”。重视对已做过练习的整理运用,特别是错题的修改。

     (福州晚报记者 林铭 整理)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