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社会
老福州图说冬至旧俗 节前理发做“米时”粿(图)
2010-12-19 21:35:10  作者:兰超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冬至搓“米时”吃“米时”粿,福州人都知道,但是具体要怎么操作,现在越来越少有人知道。据陈友荣介绍,冬至前夜一家人围在桌旁,桌上放一个大箩筐,周围摆上福州本地出产的红橘,箩筐中间摆上菊花、2个“土人囝”和10双筷子,意喻家庭团圆,祈求多子多孙、来年生活更美好。

  提到“土人囝”,陈友荣表示,这个在以前经常见到,临近冬至,会有人专门走街串巷售卖。此前,洋头口曾是集中售卖“土人囝”的地方。“现在卖泥人的生意不好做,大家都改行了。”

  搓“米时”分两种,一种是和乒乓球差不多大的大“米时”,一种是如龙眼干大小的小“米时”。“大的在冬至前夜煮吃,小的留到冬至早上煮好供奉祖先,再用来当早餐。”陈友荣说。

  对老人来说,冬至还意味着“上寿”,即年长了一岁。“这一天,岁数中逢‘9’便可进一岁。比如49岁的人,过了冬至便算50岁了。”年长的人进祠堂祭拜后便长了一岁,周围的人都会向他拜寿祝福,因此冬至这天又是福州的“孝顺节”“团圆节”。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冬至前后,穷人还要‘掼火笼’取暖。”“火笼”是一种取暖用的工具,一般用陶土制成一个罐子,里面盛了草木灰,灰下埋进烧着的木炭。为了防止太烫,大家还会用竹条编个篮子套在外面。“走街串巷,甚至睡觉,人们都会抱着‘火笼’。”陈友荣说,解放后,老百姓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的取暖工具也多了起来,“火笼”就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福州晚报记者  兰超  实习生  修小萍/文  叶诚/摄)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陈玲云】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