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社会
福州首家黑猫卡拉OK仅凭三用机放磁带 红遍榕城
2008-10-20 23:28:44  作者:雷岩平,张人峰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1987,福州人卡拉OK元年

  “这些年来,还没有哪种大众文化娱乐方式像卡拉OK这样普及,这样具有震撼力。”榕城首家卡拉OK歌厅的创办者林应愈这样告诉记者。见过林应愈的人,都说他长得很像香港演员黄秋生。
    
  乘客说“到黑猫”

  的哥满脸羡慕

  “卡拉OK”是日语音译,起于1970年的日本,原意为“无人乐队”。17年后的夏天,这个名词被林应愈引进到榕城。1987年,福州第一家卡拉OK——黑猫卡拉OK,在于山脚下的文化楼C座二层开业了。

  如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那时去卡拉OK厅成了福州人的一种奢望。1987年及此后几年,市民出门打的说一声:“到黑猫!”的哥的眼里常会充满羡慕。

  这家卡拉OK隶属于福州市群众艺术馆。1987年,端着铁饭碗的老林到广州、深圳出差,被卡拉OK这种新颖的娱乐方式吸引住了。回到福州,他立即向市文化局提出开办卡拉OK的申请。

  被核准后,他仅用一个多月,就把“K”厅办起来了。有感于邓小平同志“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的语录,老林为这家卡拉OK厅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黑猫卡拉OK”。

  三用机放伴奏带

  大家乐在其中

  黑猫卡拉OK采取门票制,每张10元的门票吸引了大量市民。站在门口身着白色制服的帅小伙,既是保安,也是迎宾人员。让老林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开业当晚仅门票就收入3000多元。

  他说:“如果加酒水,当晚的营业额有七八千元,大家都乐坏了,觉得搞第三产业这条路走对头了。”

  比起现在先进的电脑点歌、高清画面,创办之初的“黑猫”真是简陋之极。“黑猫”没有图像,仅凭两台“三用机”放磁带,经常是台上伴奏归伴奏,唱的归唱的,风马牛不相及,台下笑成一团,大家乐在其中。

  毕竟在文化系统待过,“黑猫”开张没多久,老林就组织了“榕城夏夜卡拉OK大赛”这种新鲜的歌咏比赛方式,在学生、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报名的那几天,许多学生排起长龙争抢名额。而组织者老林则是“名利双收,激动得逢人就笑。”

  在有声无影的音乐世界里,老林乐此不彼地经营着。

  直至1990年,黑猫卡拉OK与台商合资,购买了影碟机,才从有声无影,实现了声像结合。

  “潇洒走一回”的兴致,让“黑猫卡拉OK”唱红了福州城。这种新鲜的娱乐方式,把市民的心撩得痒痒的。继“黑猫”开业之后,华香楼、声雅廊、南方娱乐城等一批声像俱全的现代卡拉OK厅迅速崛起,榕城卡拉OK热形成了热潮。

  老林认为,卡拉OK的魅力在于,它是一帖兴奋剂,成了开放之初大众发泄情感的最佳场所之一。唱一曲或吼一支,酣畅淋漓,懦夫也成了好汉。

  从高档消费转向全民娱乐

  “卡拉OK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变味了,为此后几年的萧条埋下了祸根。”提及当年的盛况,“黑猫”合伙人台方代表周振安说,1995年至1997年上半年,榕城卡拉OK业的繁荣走向顶峰,发展到400余家。

  一些老板一方面扩大经营,一方面大幅度提价——一个包厢1888元,一听啤酒30元,一个小碟50元。

  早在1989年,由卡拉OK派生的“三陪小姐”出现了。这,构成了众多“K”厅里一道暧昧的“风景线”。

  老林依然坚守“黑猫”这块净土,直到1995年这个场地被收回他用。采访中,他自豪地对记者说:“‘黑猫’开办的8年间,我们没引进过一个坐台小姐。但我们的生意却比其他同行火爆。”

  畸形的消费和暧昧的“风景线”,终于使卡拉OK业走向衰落,许多“K”厅不得不关门大吉。存留下来的大部分卡拉OK厅打出“平民消费,高档享受”的牌子,特别在郊县小镇的街头,交两三块钱就可以让一条街的人欣赏你的歌喉。

  对卡拉OK,人们一直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卡拉OK是20世纪制造的垃圾”。有人则认为,它是一种烙下很强时代印记的大众娱乐文化现象,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好方式。

  “黑猫”时代结束后,林应愈平静地回到文化系统上班。

  今天的榕城,有各种档次的“K”厅300多家。老林依然对卡拉OK情有独钟,有空总去福新路一带的歌厅唱几首当年流行的老歌,寻找那种久违的感觉。

  (福州晚报记者 雷岩平 张人峰)

【责任编辑:陈玲云】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