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文史宽带
八闽古碑珍闻
2007-07-30 10:24:00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刘湘如/文 杨勇/图
   
  古称“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福建,至今仍保存历代的许多古碑,成了重要文物。
   
  闽王碑 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闽王祠,系为纪念“开闽始祖”王审知而建的。祠里有一块闽王“德政碑”,刻于唐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碑石铁青,可制砚台。碑高5米、宽2米,是全国十大唐碑之一,碑文记述闽王王审知家世与治闽29年间鼓励生产、兴修水利、兴办学校、发展海上交通与对外贸易等功绩。
   
  郑和碑 在长乐市郑和纪念馆,该碑是五百多年前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长乐候风时所立。碑高1.62米,全文一千多字,记述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任务。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因卷档被焚,各家记录整理有所出入,故该碑文对于订正和补充史书的错误和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州学碑 在南平市第二中学校门侧,保存完好,碑高3米多,碑文九百多字,详记九百多年前南平山城风光与办学兴废,其价值在于宋仁宗皇帝下诏,令各地办州学之前20年的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南平就已经创办了州学,开天下州学之先河。该碑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为保护这块石碑,有关部门特建一亭,亭上的楹联写道:“独先天下兴州学,屹立西山励后贤”,鼓励后人要重视教育事业。
   
  木棉庵碑 在闽南龙海县。南宋末年卖国奸相贾似道被贬谪到岭南,由福安县尉郑虎臣押送,途经漳州龙海县木棉庵时,贾似道企图脱逃被郑虎臣所诛。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竖立一方形石碑,高三米多,上刻“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十个大字。旁边还有一组石碑,碑文刻诗,如明人的“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行路碑 在闽北松溪县。碑长1.3米,刻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最早记载古代交通规则的石碑,十分珍贵。碑文规定人们走路要年轻人让老年人,空手的要让挑担的,过去的要让过来的人先走,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文明礼让风尚。
   
  泰山碑 在闽南诏安县双屏山麓,明代时该县书画家沈起津,从山东泰山得到碧霞元君像带回诏安,并亲自摹刻书写碑文,镌碑于庙前。该碑保存了他四百多年前的书法笔迹,世人称之“名流宝之如拱璧”。
   
  旧治碑 在尤溪。该县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诞生地。其父朱松任县尉,朱熹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回乡瞻仰旧址时,亲书“韦斋旧治”四字刻石碑纪念,“韦斋”是朱松的书斋名。
   
  志德碑 在莆田北门外头亭。一般石碑都是石刻,此碑却是木刻,年代为清初乾隆年间,刻文四百多字,详述二百多年前莆田一个县就有32个戏班之名称以及艺人生活情况,全国罕见而独特。在福州风景区于山,有关部门还将“文革”后幸存的古碑搜集于大士殿旁,称之为“碑廊”。其中除了宋代刘蒙伯碑、元代欧冶池官地碑等外,最珍贵的是保存了一块八百多年前宋代的“石敢当”碑,这是全国同存最古老的“石敢当”,引起海内外专家的兴趣。
   
  最奇特的碑是树腹碑、瓷碑与牡蛎碑了。树腹碑在闽侯县雪峰寺旁枯木庵里,碑文刻于千年枯柽树的洞壁里,系唐代闽王王审知捐款建庵时亲笔题刻,已有千年之久,全国独有,世界罕见。瓷碑由陶瓷烧制,原在福州东岳行宫,为宋代遗物,清道光年间尚存,太史陈慕甫曾将碑文拓印裱褙,可惜以后原碑与拓片均下落不明。牡蛎碑也是八百年前宋代古物,它在金门岛上,因竖于海边,八百多年来,风吹雨打,字迹已不可辨认,加上海水腐蚀,残破不堪,在碑林中可算一奇!

【责任编辑:姜润辉】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