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科教文卫
福州双抛桥走出巨匠沈绍安 首创脱胎漆器(组图)
2014-07-24 10:25:43  来源:东南快报  【字号

  漆艺制作技师曾景秀在给脱胎漆器金鱼盆上推光漆(新华社资料图)

  讲述人:福州人文历史文化学者和古建筑设计师王勇坚

  在福州鼓楼区杨桥路的中段,“三坊七巷”路口、杨桥路中段,有个地方叫双抛桥,建于光绪丙子年(1776年),是福州市著名的人文景观。不过,你知道吗?在双抛桥,除了有“双抛连理枝”的爱情绝唱外,还有着福州传统手工艺的技艺绝唱。在这里,走出了福州脱胎漆器巨匠沈绍安。

  福州脱胎漆器与景德镇的瓷器、北京的景泰蓝,被世人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本期的“人文鼓楼·发现档案”就为你讲述从双抛桥走出的脱胎漆器巨匠沈绍安。

  沈绍安首创福州脱胎漆器

  《福建美术家传略》中这样记载,沈绍安,福州人,善漆工。漆器之有脱胎,系其始创。

  王勇坚说,福州脱胎漆器首创者,是福州市郊区侯官(今福州市)的漆艺人沈绍安。脱胎漆器的产生,还有一个小故事。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沈绍安出生在福州双抛桥河墘小花巷一户破落的官宦门第。他自幼聪明伶俐,喜欢研究油漆工艺。青年时在双抛桥附近一条僻静的小巷里开设一家油漆店。

  沈绍安30多岁时,一次机缘巧合的发现给了他灵感。有一次,他应召到县衙修复匾额,发现该匾的金字表面虽褪色,但里层由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坚固如新。这个发现引发他复兴传统工艺的念头。通过请教行家,这种贮加灰烷裱,又称“夹佇”技法,早在我国南北朝时已有生产,后来长期失传。

  回来以后,沈绍安四处虚心走访求教老油漆工,苦心钻研,多次试验,终于想出了用粘土作成坯胎,阴干后,再层层裱上夏布或丝绸,涂上生漆,并在底部打个小孔,待漆干后用水从小孔灌入,使胎泥遇水逐渐溶化流出。这个时候,内胎已脱,但外表的器形布层依然无损,再上灰地,打磨、漆研磨和施以各种装饰纹料,因为这个漆器工艺中,注水脱胎而成,于是,沈绍安就给他的发明取名为“脱胎漆器”。

【责任编辑:池文娟】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