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科学探索
广西大石围天坑探险 神秘的地下原始森林
2006-09-18 10:46: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枯枝当拐冷汗阵阵

  天坑底部的森林植被与其他地方有明显的差异,枯枝断木遍地,黑暗中,你为了前进和保持身体平衡,随手抓住的枝条中,十有五六是枯枝,结果身上总要冒出一阵阵冷汗。疲惫不堪的队员,不断地询问前面带队的飞猫探险队员:“还有多远?快到了吧?”

  在当地飞猫队员小鲜的带领下,我们用了整整两个半小时,才由天坑南面底部下到天坑东部下面的地下那个溶洞口。而这里离我们刚才来时的南坡坑底的直线距离绝对超不过一公里。这时每个人的衣服都已里外湿透,浑身泥水,几乎瘫倒。

  -地下暗河浮石滚滚

  高度超过三四十米、宽度超过二十米的地下溶洞口前也堆满了足球、网球般大小不等的浮石,这种浮石专家称为浮石堆。它全是从崖壁上滚落下的,总数足足有上百吨,几乎把整个洞口堵住,斜斜地向洞内延伸,它们倾斜的方向正好是地下暗河的方向。队员们只能哈腰贴着洞上壁翻过这堆浮石,才能进入洞中。

  走过近百米的浮石区,在头顶灯的照射下,眼前豁然开朗,一个高达几十米的地下溶洞大厅展现在眼前。厅的右边,一条宽度超过十米的地下暗河,虽枯水季节,河水仍然显得比较湍急,水质清澈见底,一直通向溶洞深处。专家说,那些洞上的浮石,最终都要被雨水冲到这里,然后又被河水带走。这股水流是冒气洞天坑、养鹅场天坑等几个天坑地下暗河的总汇集处,所以水量充沛。厅的左边则是一块由地下暗河冲击形成的百米左右的三角形平地,已经被绝壁、陡坡折磨得快要休克的队员们,乍看到这样一块地,也已喜不自胜了,这里也就成了队员们当晚的宿营地。

  扎下营寨,稍事休息后,队员们就开始了工作,而这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来自云南省地理研究所的专家刘宏不到一个小时通过粘网和钓钩在地下暗河中捕到三条长约三四寸、形似鲇鱼的鱼类和几只螃蟹。这种鱼被称为朦鱼,通体透明,红色的血液、彩色的内脏器官、白色的骨骼均清晰可见,眼睛却很小很小,显然是长期黑暗的环境使它的视觉严重退化。可能是这里食物短缺的缘故,这里的鱼很容易上钩,让人得来全不费功夫。但轻易就有所斩获的刘宏却很快收了手。他说,这里的鱼都是有数的,决不能过量捕捉,否则就会破坏这里的生态平衡。

  -溶洞生风枕水难眠

  虽是地下溶洞,这里的风却很大,气温也在15℃以下,队员们把所带的衣服全穿上依然觉得有些冷。

  吃过以方便面、八宝粥、压缩饼干等组成的晚餐,队员们纷纷在河滩上为自己清理出一块平地,铺上防潮垫,先后钻进了睡袋。

  夜里,哗哗的河水吵得队员们难以安睡,不过最折磨人的还是寒冷,溶洞中的风阴冷潮湿,吹在脸上能让人想起北京的冬天。不时有队员在睡梦中被冻醒,把睡袋裹紧,又沉沉睡去。毕竟下坑时体力消耗太大,疲劳让人很容易忘记寒冷。此外,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睡上一觉,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经历,队员们还是为此感到兴奋。有的队员说,要是有酒就好了。还有的队员说,要是有人送饭,就多住两天。只有给我们带路的当地飞猫探险队的小鲜一言不发。他是飞猫队中公认的第一高手,徒手攀岩是他的绝活。来时,有几段让人眼晕的绝壁,他拽着崖上的藤条、枯枝就下来了。队员们的一些行李也是他带下来的。夜里他睡得最早,也睡得最沉。早晨醒后,有队员想请他带队趟过地下暗河去溶洞深处,他却拒绝了。他说,还是保持点体力,想想过会儿大家怎么回去。他的冷静和虑事周详,让大家心里很踏实。

  -天亮起床寻找桫椤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队员们便早早起来,投入工作,大家兵分两路,一路向洞穴深处走去,一路出洞进入坑底的原始森林。在清晨的雾霭中,队员们首次见到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森林。这个森林中的树木虽然树径都不大,却个个生机盎然,枝叶翠绿欲滴,每棵树上几乎都藤蔓缠绕,地面上则是十分茂盛的蕨类和一些目前教科书上都没有标明的植物。在森林里,队员们首次看到了据说曾是恐龙食物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桫椤与蕨类均是年代久远的植物,因此都十分珍贵。

  因为刚下过雨的缘故,几乎每种植物的枝叶上都挂着露珠,又都洁净无瑕,看不到一丝粉尘,就连森林中每块浮石上的青苔地衣也显得新鲜异常,呈半透明状。

  这里的原始森林空气湿润清爽,又寂静异常,山崖上几声鸟鸣,让你更觉得山林的幽深。这里的一切给人的印象是洁净、寂静、充满生机又绝对的平静和缓。队员们不仅没有发现毒蛇、猛兽,甚至连蚊子、苍蝇、马蜂之类人们常见的小型昆虫也没发现。大家只是在一些茂盛的枝叶上看到了几只缓缓蠕动的小青虫。这一切又让大家更感到大自然留给我们的这片世外桃源的珍贵。

  -收拾垃圾走出天坑

  中午12点,全体队员开始沿着来时的线路向坑上返回。为了尽可能不破坏坑底的环境,队员们将所有生活垃圾包括废电池、方便面袋、矿泉水瓶等如数收集在一起带回,又尽量寻找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方落脚,以免伤害植物。

  第二天晚上近5点,当我们最终同样艰难地返回坑上时,我们更感到了神奇的大自然对人类其实格外照顾,它为我们留下的这最后的宝地我们必须格外珍惜。

 

【责任编辑:杨星】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