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科学探索
发现之旅:破译魔鬼城地质变迁的秘密(组图)
2006-03-31 15:43:06  来源:《发现之旅》供稿  【字号

魔鬼城发现的干尸

《发现之旅》栏目组正在拍摄

  《破译魔鬼城》(下集)

  1986年,一次极为普通的考察活动,竟然在哈密的茫茫戈壁中发现了规模浩大的雅丹地貌群。随着对一个个来自远古信息的解读,地理学家破译了魔鬼城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揭开了这片死亡之地的神秘面纱。然而,静穆的戈壁背后仍然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惊天发现又将解密一段尘封历史。

  艾斯克霞尔城堡悬疑

  1988年的一天,哈密文物局在进行文物普查的过程中接到报告,说在距离五堡乡20多公里的魔鬼城区域中发现了一座奇怪的城堡,于是他们立刻派人驱车前往。

  在魔鬼城这个沙土丛林里,那些高大壮观的土丘俨然一座座城堡,有时的确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仿佛这些城堡真的是人工所建。然而,报告中提到的这座城堡却果然与众不同,逼真的令人无法置信,当地维吾尔族居民称其为艾斯克霞尔,也就是“破城子”的意思。

  显然,这座城堡绝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修建!整座城堡依靠天然的风蚀基础层用土坯搭建,与原来的地势浑然一体。墙体上的洞应该就是常规的瞭望孔,是用来防御的;建筑城堡的土坯从下至上大小不一,有些上面似乎还有人的手指抹过的印迹,像是一种习惯做法。搭建门洞时,使用了胡杨木作为门梁。

  城堡分上下两层,在墙基下,是残存的两三间土坯房屋遗迹;在它的不远处,则是一大片厚厚的堆积物,仔细观察,竟然是羊的粪便!此外,在城堡的里面还发现了柴草堆和用火的痕迹;在城堡的后面,则可以见到碎陶片、石器、土坯散落在地面。

  经过测量,整座座城堡坐北朝南,东西长约五十米,南北宽约十余米,残高六到七米,为土木结构,建筑上类似欧洲城堡风格。

  采访亚合甫江·排都拉 (哈密文物局局长)

  有点儿让人不可思议,因为它离最近的一个绿洲直线距离是二十多公里。再一个,我当时去的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么便捷的路,要走好几个小时才能到那里。而且,第二个是没有水源,附近只能看到一些耐旱的植物。

  除此之外,就很难想象人可以在这里生存,但是从这个城堡的情况来看,这绝对是人工筑造的一个城堡。

  然而,仅靠看到的这些东西并不能破解城堡的关键秘密。在大漠深处,没有水源,风沙肆虐,环境极其恶劣,人是根本无法生存的。到底是什么人在这里修建了城堡?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艾斯克霞尔墓地现世

  在艾斯克霞尔城堡东面约200米的地方是一片马鞍形的沙梁,周围散布着一些雅丹土丘。时隔不久,一场狂风席卷了魔鬼城。风沙侵袭中,沙梁的下面竟然露出了一些胡杨木,而这些胡杨木又似乎有人工砍削的痕迹。随着木头的暴露,一些毛织品的残片和彩陶的碎片也被大风卷了出来。原来,木头的下面是人的墓穴,而这片沙梁竟然是一片被流沙掩埋的墓地。

  同期采访 亚合甫江·排都拉 哈密文物局局长

  当时可以说是对它的地下埋藏情况是不太了解,因为它的墓地和其它的墓地的地形地貌都不太一样,分布在一个沙梁上面,这座沙梁它本身经过风吹以后,原来墓葬地表上的一些东西都已经被覆盖了,所以从地表上被风吹出来的一些东西很难对它的年代进行确切的判断。

  艾斯克霞尔墓地属于青铜时代

  由于经费制约,直到 1999年11月中旬,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哈密地区文管所才联合对这片墓地展开抢救性挖掘。他们采用挖探沟的方法,横向切开墓地,借此来寻找墓葬。最终,他们在100米长、50米宽的范围内总共清理出了32座墓葬。由于墓地人为破坏严重,其中27座已经被破坏,仅有5座墓葬是完整的。

  采访 亚合甫江·排都拉(哈密文物局局长)

  采取了布方的方法挖。那么发现一个很小的沙梁上,小沙堆上,原来当然也认为它是一个墓群,但是我们没有想到墓葬分布还比较密集,而且墓葬的埋藏比较浅。

  就在考古人员慢慢地挖开墓葬之后,他们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墓葬主人竟然全部形成了干尸!而且保存的异常完好,显然这与魔鬼城干旱而剧烈的温差有直接关系。

  这片墓地的墓葬形制主要是竖穴土坑墓,也有竖穴土坯二层台墓,上面都有胡杨盖木,有的搭有胡杨枝条,地表基本上没有封土。作为墓主人一般都是单人葬,侧身屈肢。

  根据发掘的整体情况,参照几十公里范围内焉不拉克和五堡两座大型青铜时代墓地的特征,考古专家对墓地的年代作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

  采访 周金玲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我们这个墓地没有出铁器,基本上是铜器,虽然很多 但是种类很少,就是比较原始。再一个,和五堡墓地作为比较,五堡墓地它的年代是三千年左右,它们也没有出铁器,通过我们出土文物和这些墓地进行比较,上限可能也就是在三千年以前。

  当然,还有墓葬中出土的这只陶罐,它的形制与质地与焉不拉克墓地中出土的陶罐完全一样,而焉不拉克的陶罐经碳14测定后的年代为3000年前左右,显然,墓地的年代应该与它是一致的。

  而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参照,竖穴土坯二层台墓中印着人的手指印的土坯也为专家们提供了判断的依据。

  同期采访 亚合甫江·排都拉 哈密文物局局长

  在哈密地区做考古工作,尤其是哈密以西,包括像四堡 五堡这一带,出土的早期墓葬里面都有土坯,它的土坯形制也很大,土坯上面还有一些手刻划的一些纹饰,包括有手掌纹或者手戳纹,还有像其它的一些纹饰。那么通过碳十四测定,它们的年代因为是在三千年前后,所以在其它墓葬里出土的土坯就可以作为一种参照物,可以判定年代。

  墓地干尸是什么人种

  在墓地的年代确定之后,考古专家们开始对墓葬中的干尸作进一步的研究。突然,他们注意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这些干尸残存的头发竟然是金黄色的!显然,这些墓葬主人极有可能是不同于黄色人种的另外一个人种 。联系到20多公里外的五堡墓地的情况,他们作出了这样的推测。

  采访 刘国瑞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

  艾斯克霞尔这个墓地,那么从人种学上来说的话和五堡也是一样的,属于欧罗巴人种,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欧罗巴人种,也就是高加索人占主导地位。

  然而,周金玲却不这么认为。尽管这些干尸头发发黄,但是眉基和颧骨却很低,这又似乎和欧罗巴人种有一定区别,难道还会有其它的可能吗?

  采访 周金玲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从尸体的体质特征看,我认为是蒙古人种占得大一点儿,当然也不排除也有欧罗巴人种,就是高加索人种的血统。你说他是不是纯纯的蒙古人,或者纯纯的高加索人,那不现实。

  事实上,在五堡墓地的发掘中,专家们就认为既有欧罗巴人种又有蒙古人种,同时他们之间还有融合,看来,这里墓葬主人的人种也许真的存在其它可能。

  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

  墓葬中,干尸都包裹着厚厚的皮衣,头下枕着毛毡,身上穿着毛布袍、长裤,脚穿皮靴。随葬品包括了毛织品、皮制品、铜器、陶器、木器、骨器、石器等。很显然,他们当时是以畜牧经济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这样才能为生活中需要的皮革制品和毛纺制品提供充足的原料。尽管自然条件很是艰苦,但是他们的生活仍然充满着快乐和希望。

  随葬品中出土了大量的毛纺制品,不仅织造平滑、纹路均匀,而且颜色也很鲜艳,干尸头上所戴的帽子和头饰也非常精致。可以说,当时的毛纺工艺是超乎想象的,尽管那是在遥远的3000年前,我们现在仍然无法获知更多的细节,但是却似乎可以看到那时的情景。

  让人意外的是,在墓葬中还发现了少量的粟谷类面饼,也许那时他们已经有了小面积的原始耐干旱农业。

  采访周金玲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当时应该是有一条非常充实的河流,可以进行周围小面积农作物的灌溉,应该是当时的环境肯定和现在不一样,现在都变成戈壁荒漠了,当时应该还是有绿洲的。

  其实,在这片墓地附近两公里之外,人们可以看到一条已经干枯的河道,而这条河道恰恰就是现在的白杨河的下游。如今它的中上游仍有很多河水,是流经地区的主要生产、生活用水来源。可以想象,3000年前,艾斯克霞尔墓地的人群一定也会把就近的这条河作为他们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M1的身份

  在这片墓地仅有的五座未被破坏的墓葬中,一号墓是最为完整的。而吸引考古专家的竟然是墓主人随葬的一个特殊的小木桶,这是其它墓葬中都没有见到过的,难道这个墓主人拥有着不同一般的身份?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周金玲和亚合甫江开始进行细致的研究。虽然小木桶本身不引人注意,但它里面的东西却很特别,大部分都像是工具,这似乎没什么问题。一个小碗状的石器,里面的小木勺粘着少量已结成硬块的东西,却分明象干结的胶液!剩下的就是一些皮革废片。按照经验判断,随葬品一般是墓主人生前所用之物。显然,眼前这些墓主人生前的用品透漏出的信息是不言而喻的。

  采访 周金玲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随葬品当中发现大量的工具,特别是皮革加工工具,比如说有骨针、有骨锥,包括像木篦,这些都是用来加工皮革的工具。那么,这个可以说明他可能是一个以加工皮革为生的人。

  然而,考古专家们在墓主人随葬的一只陶罐的口沿处也发现了与石碗中一样的胶质,或许,这个墓主人不仅仅是个皮革加工匠,而且还兼着修理生活用具吧!

  M2的头骨内幕

  让考古专家迷惑不解的还有二号墓,这是所有墓葬中唯一的一座合葬墓。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位于上面的墓主人却只有半块头骨,而且头骨上面竟然还有孔状的凿痕,这立即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

  同期采访 周金玲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钻孔的目的就目前学者们认为,一个就是说与治病有关。就是说人头疼了,哪个地方不舒服了,把头骨敲开,是为了治病。还有一种就是与宗教有关,就和巫术、宗教有关。就是说活着的人从死人身上把这个骨头取下来,佩带在自己身上,求得灵魂的保佑,属于一种避邪。

  那么,这半块头骨的主人会不会是生前治病才在头上钻孔的呢?

  专家们认为,生前钻孔孔的边缘一般会有骨质增生的痕迹,而头骨上的钻孔边缘却较为光滑平整,应该排除治病钻孔的可能性。

  事实上,除去这个钻孔之外,专家们还在半个头骨的边缘发现了方形锯切的痕迹,而且在靠近下端的位置,似乎还可以隐约看到血渍的痕迹。也许被切掉的头骨真的是用于宗教的目的。

  然而,仅剩半块头骨却分明在暗示着他的死因是非同寻常的!

  同期采访 周金玲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应该是非正常死亡。他那半个头骨哪儿去了?他年龄也不是很大,他也就是成年,也就是三四十岁,属于非正常死亡。他这种死亡是不是属于谋害,什么阴谋之类的,倒也不可能,可能是不是与战争什么之类有关系。各个民族为了争地盘 ,为了争羊群,都可能会引起战争。

  墓地人群是城堡的主人吗

  就在艾斯克霞尔墓地发掘的过程中,考古专家们已经在思考它与200米外的雅丹城堡之间的关系。这些3000年前的干尸会是城堡的主人吗?

  采访 水涛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一般来讲的话,墓地的选择一般要靠近人类的一个居住的营地,他不会把祖先埋在远离自己生活的地方,都要靠近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也是一种习俗,或者一种信念方面的风俗。所以 一般发现死人的地方,旁边或者附近肯定有活人的生活遗迹或者活动遗迹。

  让人兴奋的是,墓葬中出土的土坯为墓地和城堡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极好的资料。这些土坯相当的厚重,而且它们的上面也印着人的手掌印或是手指戳上去的痕迹,显然也是一种习惯做法,这与艾斯克霞尔城堡最下层的土坯有着惊人的一致。

  采访 刘国瑞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

  这个城堡从最早期来说,是和艾斯克霞尔墓地我认为是有一定关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艾斯克霞尔墓地当中,墓室,就是说竖穴土坯二层台墓的土坯,它的规格是比较大比较厚的,比较厚重的大土坯。那么在艾斯克霞尔城堡的调查过程当中,在它的最下层发现了这样的土坯。

  无疑,艾斯克霞尔人是城堡最早的主人。那时,城堡周围的环境明显优于现在。白杨河水从附近流过,这里还是一块小的绿洲,艾斯克霞尔人在这里过着自给自足的悠然生活。

  由于人口的增加,这里更变为了一个小的聚落。当聚落的人死后,生者把他们埋葬在不远处的沙梁下面,慢慢就形成了氏族墓地。

  离去的原因

  然而,在此之后的文化遗存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最大的可能是他们后来又放弃了这个城堡,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离去的呢?

  采访 亚合甫江·排都拉(哈密文物局局长)

  应该和水有关系,因为它主要是靠自然的水系来维持它的比较早的原始农业,包括畜牧业都是靠水来维持的。那么在有的年成会闹一些旱灾,水可能到达不了这儿,可以说对农业和畜牧业都会产生一些直接的影响,这样会导致这些人会迁移。

  城堡历史上曾多次使用

  但是,用来建筑城堡的土坯由下至上却大小不一,风格迥异,这种不同显然与城堡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采访刘国瑞(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

  在艾斯克霞尔城堡上面部分,它的土坯就变小了,可能最上面就到了应该是近代的一些人为的因素就在里面了。这里面还有一个,就是说,它的延续时间是比较长的。那么就这个城堡本身来说,是经过了多次营造、多次使用,那么也存在一个使用完废弃,后来人又使用、那么又废弃。

  历史上,在汉朝时,哈密就已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作为“西域襟喉”,哈密是绿洲丝绸之路的要冲。在进入哈密后,丝绸之路分为南、中、北三条道路,艾斯克霞尔城堡从位置上看显然在北道、中道的联系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军事目的可能便成为其主要的功能。

  采访刘国瑞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副研究员)

  通过艾斯克霞尔往东,它直接有一条路可以到达哈密最南部的大南湖,就是现在哈密辖区的大南湖,那个区域也是水草比较茂盛的。往西直接可以抵达鄯善,就是偏离现在的兰新公路,南边这是一条古道。往北直接顺白杨河北上,所以那个地方是一个交汇点。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经由哈密的绿洲丝绸之路中道的衰落,城堡的战略位置已不复存在,废弃便成为它最终的命运。

  神奇壮观的魔鬼城依然静穆在茫茫戈壁荒漠之中,然而,又有谁可以断定,它的秘密就到此终结了呢?!

【责任编辑:卲熙】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