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资讯
福州建中百花场即将拆迁 年收入曾达到一两亿元
2014-05-15 09:10:15  来源:东南快报  【字号

建中百花场内,两位花草工人正在忙碌着

  上雁村人带动花农创立互助组1958 年命名为 “建中百花场 ”

  盛唐时期建新人就开始栽花,清朝后期福州掀起香花茗茶风时,这里的白兰花、茉莉花就已销往全国各地,是全国重点的香花基地之一。

  “每个建新人都是闻着花香出生的,一睁眼望过去,就是白茫茫的一片茉莉花,美极了。”建新镇卢滨村的一位花农老卢回忆起儿时的花乡盛景。

  当时,“庭院经济”盛行。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种上花,五分田一亩地,就能养活一家人。比起种水稻的人家,家庭收入要好得多。

  “十几岁的孩子,一到周末,我们便结伴挑着一担子花走到市区叫卖。”福州市园艺学会花卉联合会、福州市仓山区建新花卉协会会长叶在尧便出生在建中百花场的创始村上雁村,70岁的他回忆,那时一早上卖花就能赚八九块钱,一钱黄金当时才卖十八九元。

  建中百花场的创始人,是上雁村村民林宏棻,他也是第一任场长。在百花场当过几年员工的上雁村65岁村民林振钦,为帮即将编写出版的《福州花志》一书收集资料,曾向上雁村的高龄老人深入了解了百花场的“前世今生”。

  1955年春,上雁村花农林宏棻带动了林长煊、林长航、林宏华等几位老花农,组织了互助组,出力、出地、出花苗,开荒种花,当时村民们称其为“公园”。后来,又有一批花农加入到办“公园”的队伍,以林氏家族人居多,也有陈氏、丁氏族人加入。从互助组、合作化、初级社、高级社进入到公社化时期,“公园”的规模扩大了,花农们将自家的花卉、盆景无私献给集体的花场。1958年,正式命名为“建中百花场”,面积已有几十亩,花卉盆景、兰花等品种已发展到数百种。

  上雁村将军庙的周围场地便属于百花场。“当时选址这里也是有原因的。”叶会长介绍,花卉多喜阴,将军庙旁有三棵百年古树围绕,还有一条河,方便花田排水和灌溉。走近将军庙,门前还有“建中百花场”几个大字,一座楼的外墙上写着标语“东西南北中好花在建中”。

  1960年后,建中百花场已闻名全国,土地也不断扩张。除了上雁村的四五十亩地,石边村、后槽村等也加入,总花卉种植面积有两三百亩,由建新公社管辖。

  建中百花场的花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花农也从苏州、扬州等地引进花种。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