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资讯
福州书店悄悄“变脸” 卖书不赚钱兼卖茶和文具
2010-04-04 20:57:52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网购冲击

  实体书店销量减半

  “其实租金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伤害到晓风命脉的,是近年来不断蚕食实体书店生存空间的网络书城。”林卫平告诉记者,从2005年开始,当当、卓越等网络书店开始兴起,而晓风书屋也从那一年开始面临亏损的压力,“2005年我们的销售额还保持在每个月5000-6000册,去年只剩下3000多册,一个月的店面租金、员工工资、水电费等开支一共是3万多元,这样的销售量,只够做到收支平衡。”

  网络书城的优势在那一年显露得如此明显,林卫平介绍,由于进货量大,回款周期短,网络书城从出版社拿书的折扣通常更低,大一点的实体书屋拿书的折扣为6.5到7折,当当卓越只有6折甚至5.8折,不少书甚至会出现第一批全部被网上书城买断的现象,出版社也愿意多走量而把利润让出来。

  此外,由于运营费用和管理成本低廉,网络书城平摊到每本书上的运营成本只有实体书屋的大概五分之一。24小时营业状态,海量的图书信息以及较低的价格,都是网络书店最大的优势。

  为了抵抗网购的冲击,不少原本销售人文社科图书的书店也逐渐转型,转为重点销售外语辅导书,公务员等教辅类书籍,“因为学生群体的教辅书籍带有地方性,比如就福州市院校自己出版的教辅,网络书城是无法兼容得那么详细”。 

  多元化经营

  兼卖茶、卖文具谋生


  面对冲击,福州民营书店不得不尝试兼卖茶叶、卖文具、卖咖啡、帮招生等多元化经营,以平摊成本,提高营业额。井大路有间书屋去年下半年开始,兼卖起茶叶来。据老板介绍,“茶叶反而比书更好卖一点,也更赚钱”。

  多元化经营的另一成功案例,当数五一广场的越洋图书城,它现在2/3左右的面积销售各类图书,剩下的1/3面积像个文化超市,开辟专区销售音像制品、文具等用品,方便学生群体买书的同时可以一站式购齐学习用品。“现在书籍销售和文具、音像制品等副产品的利润贡献比已经接近1:1了。”福州越洋图书城门店经理刘炳嵩说,书城卖书不赚钱,赚的却是文具钱。

  除了卖茶叶、卖文具,学校周边的书店往往还替培训机构设报名点,“赚点中介费补贴一下”;而像省府路上的光合作用书坊,通湖路的“一书一茶”书店等,目前也开始通过设置茶座、咖啡吧等方式提供各类增值服务。另据了解,晓风书屋也已经开始酝酿转型,书屋另一创始人许志强目前正在北京做“后书店时代”的尝试,他负责的“书店”是一个餐厅和咖啡厅,一个集画作展售、讲座、产品发布、剧场表演、电影欣赏等于一体的多功能艺文空间,书的销售只占到总额的10%至20%,多是网络上买不到的书。而大部分收入则来自因书香氛围而产生的消费,许志强表示,“如果‘后书店时代’的经营模式成功的话,很快会把晓风书屋在原有的基础上改成‘后书店时代’的模式。”

  (东南快报记者 钟桂光 许晖 吴静 实习生 李倩 黄忻瑶)

【责任编辑:邱陵】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