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要闻
仓山古建筑群断垣残壁毁损严重期待修缮(图)
2006-08-08 22:02:07  作者:张铁国,俞松  来源:福州新闻网  【字号

  

       8日,仓山区淮安村一名村民致电日报党报热线83751111反映,位于该村的数座唐宋时期的古建筑群毁损严重。记者立即前往采访。

现场:古建筑群断垣残壁

      8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仓山区建新镇淮安村。在一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武庙”中,记者看到,这是一座用木头盖起来的两层庙宇。从一层到二层,地上到处都是羊粪,在二楼,还关着几只山羊。天花板已经有许多小洞,庙宇后门的部分墙壁已经倒塌。

      现年62岁的知情村民张宝团告诉记者,唐宋时期,这里曾是一个县,有1万多户人家8万多人,当时有50多个姓氏,就是现在也还有30个姓。他指着距大门约两米处的一个木柱子告诉记者,该柱子是他与4个师傅于1961年一起重修的,现在仅存的知情者就剩下他一人了,辛亥革命前该庙也曾改建过一次。其父亲生前告诉他,该庙建于唐床年间,具体时间无法考证。主要用于供奉神灵,以前里面曾有大大小小的菩萨一千多座。解放后尤其是文革年间,菩萨都被破坏。

      张宝团说,解放后至1952年,此庙一直用于关押国民党的俘虏,后用于生产队作放稻谷的仓库,现年久失修无人管理。

      在距此约200余米的淮安衙署旧址三进房屋,简直不堪入目,就连进入的路都因长期无人行走而长满杂草,大厅内堆放着不少木头,木质地板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墙面已经倒塌;与之不远原可容纳3000多人的“提统抚”庙被烧,但“提统抚”三个大字仍清晰可见。该庙原是供全村群众看戏用的,今年3月却被过往路人不慎烧了,庙内到处是被烧过的木柱、木墙等。

      据张宝团介绍,除了武庙、提统抚、淮安衙署旧址,村里保存着的还有奶奶庙、泰山庙、城隍庙、相公庙等,但这些 古建筑存下来因长期无人管理几乎都十分破败,有的已经倒塌。

专家: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在壁画中呈现

      就在记者采访时,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带着工作人员前来保存较完好的武庙中采风。卢美松对这些古建筑的现状表示惋惜。

     “就算现在有材料,也没有当时的建造技术!”卢美松告诉记者,这些古建筑的主要特点:一是高大、宏伟,二是雕刻精细,三是坚固。在武庙内,他指着右侧墙上的一副壁画介绍说,上面的12位城隍神代表着当时包括台湾在内的12个府、州、军(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可以看出这是清代康熙23年以后重修的。在另一副十分珍贵的壁画上,卢馆长还向记者介绍了道光、咸丰年间所画的牛、兔、蛇、狼、龙、虎6个生肖。卢馆长指着一处下垂的椽钟说,上面有精美的人物雕刻,柱中间的雀替雕刻成龙和鲤鱼,代表着吉祥的意思。在其指点下,记者看到,呈八角型的藻井十分漂亮,内沿可看到雕刻的多个“寿”字。

     据晋安区文管办原主任黄荣春介绍,以往该庙叫“五帝庙”。“五帝”即张、钟、刘、史、赵五个帝王。
说起该庙,知情村民张宝团还向记者讲了一个由“五帝庙”改为“武庙”的传说。据介绍,满清时期,一漳州籍村民因被人怀疑偷了邻居的一只鸡,为表清白,对方要求其到“五帝庙”内将一碗高举落下,如摔碎即为其所为,结果摔碎,该村民背上骂名。后来他高中状元,对“五帝庙”之灵念产生怀疑,并立誓将类似的庙拆除,当该状元到福州时,当地人为保住该庙,将庙名改为“武庙”,才让其保存了下来。

     在这些建设群附近,记者还见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3月20日立的一块碑。我省现存最早的古窑址淮安古窑就坐落在这里。记者从碑后的文字中看到,古窑发现于1953年,约1万平方米,1982年开始发掘,共出土南朝至唐代青釉瓷器及各种窑具1.5万件,是建国以来我省发掘最大最早的古窑。

      这些建筑群原都在淮安村中,由于该村村民大都搬入福建农林大学附近的淮安新村中居住,已少有人前来光顾,更是无人管理这些“活着的历史”。8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市文物考古队一位负责人。他表示古建筑群的地盘已于13年前变卖。具体对这些文物的监管等情况却不愿向记者透露。

      (福州日报记者张铁国 俞松图)

【责任编辑:熊志敏】

 
日点击排行 周点击排行 月点击排行
热点专题